其次,如果仅用于位置共享和发短信,对于近地轨道卫星网络来说就有点大材小用了。如果时空道宇的卫星通信能够在分享位置的同时,发送车辆受困的周遭环境信息,对于救援而言就有更大的帮助了。对于融合了遥感功能模块的时空道宇卫星而言,这个要求其实谈不上过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套卫星通信网络最应该为车主提供...
1、放卫星,指的是从1958年开始的、在“大跃进”中的、一场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悲情运动。在“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这些上报虚假“小麦卫星”、“水稻卫星”、“包谷卫星”、“烤烟卫星”等在各行各业中发生的类似行为被统一称为“放卫星”。2、“放卫星”在互联网时代...
放卫星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产量,以达到或超过预定目标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被形容为“放卫星”,意味着像卫星一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目标被实现了。在中国历史上,放卫星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当时,为了加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程,政府号召全国人民...
放卫星的意思就是吹牛、扯淡。“放卫星”原本来源于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到现在“放卫星”已经作为一个垃圾词汇彻底被汉语遗弃。人们在形容类似情况时,重新选择了放卫星来代表“扯淡”、“吹牛”这些生气勃勃的词汇。在“大跃进”中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这些上报虚假“小麦卫星”、“水稻...
“放卫星”这一网络用语源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中国,原指农业生产中,虚报农作物产量的一种行为。当时,为了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些地方和单位会夸大甚至虚构农作物的产量,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放卫星”。随着网络的发展,“放卫星”这一词汇被赋予了更广泛的...
“放卫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特有名词, 指的是在1958年6月初至1958年年底的“大跃进”中, 媒体刊登 (播放) 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小麦、水稻和大炼钢铁等高产新闻。由于之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为了与之对应, 中国媒体将国内难以置信的工农业“高产”也称为“卫星”。
小飞行器或者小卫星,随着往返天地的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将其放到专门的释放平台上,就会由转移机构运送到舱外,再由舱外机械臂抓取释放。这次释放的是业余无线电机构的12公斤卫星,只是“小试牛刀”。实际上,因为舱门够大,自动化程度强,可以比国际空间站的同类别设备实现更多的工作。咱们的微小飞行器不需要...
以前,说起“放卫星”就是不靠谱,吹牛皮的意思,简直是天方夜谭。如今,民营企业的航天梦终于可以圆了,民企专门“放卫星”成了时髦生意。 2016政府白皮书出炉!2016年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以国家政府的身份向外表态:中国欢迎私人投资者,甚至是国外资本来合作推进我国的商用航天卫星事业。消息一出,足以给打算涉足或已经...
这其中不乏不少的地方政府把发射卫星当做了商业航天的一个开端,这是一个表面上具有合理性的选择,但实际上未必如此。如果任何一个地方事先结合当地的综合优势,规划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和产业布局,那么发射卫星本身是一个合理的步骤。但是,如果缺乏上述要素,这样的思路恐怕就不值得推荐了。 在过去几年的产业讨论当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