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放偷日”中偷媳妇的奇怪婚俗,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与契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有关。契丹民族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受此影响,契丹族女性的地位相对而言较高,因此社会是允许女子自由订立婚约的,所以在放偷日自由随着丈夫离家也是符合民族的礼节和文化习惯的;而且也是由于母系社会的遗风,当时契丹的民俗中有一条...
对于“放偷日”里偷媳妇的婚俗形成,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这主要与契丹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一是契丹民族早期受母系氏族社会末期遗风影响,允许女子自由定下婚约后选择“放偷日”跟随丈夫自行离家;二是由于最初契丹族男子的经济地位不稳固,如果要娶媳妇则需在女方家里做3年苦役,待有了孩子后才能交上 “彩礼”...
顾名思义就是放开偷,元宵节就是“放偷日”。 本来,“偷”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贬义的,在道德上为人所不齿,在法律上更是违法的。但在古代,元宵节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偷节”,此日偷盗无罪: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正月十五中国狂欢节最牛标志——放偷。所谓放偷,是指偷盗在元宵前后几天可成为名正言顺的事情,至少...
放偷日,是辽朝、金朝时期一种极具北方民族特色的节庆民俗。放偷日跟中原地区的元宵节相近,并在元宵节达到高潮。《契丹国志》记载,“正月十三日,放国人做贼三日,如盗及十贯以上依法行遣。”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这三天,允许家家户户日夜开门,可以互偷。但是,拿走的物品价值不能超过十贯钱,否则就是犯罪。...
放偷节起源于辽金。 除了元宵,辽金两国是严禁偷盗的,一经查获,除依法论罪,更会“偷一罚十”,按照所偷东西的价值加上数倍赔偿。但在元宵的“放偷节”,人们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的,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 南北朝的契丹族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女真族则于十六日夜进行相偷戏...
这一节日源于辽朝时期的一场严重旱灾,皇帝为祈求天神降雨,宣布在这一天允许人们光明正大地进行“偷窃”,以示对困境中的百姓的同情与关怀。“放偷日”不仅是对灾难的一种应对方式,更是契丹族团结互助精神的体现。尽管如今这一节日已不再存在,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意义仍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分析,确认了“龟鹤齐寿·我儿偷样”钱,辽代民俗钱的性质,肯定了它是辽代统和年间春节庆典钱中特铸的记念“放偷日”的纪念币,体现了辽代民俗“放偷日”全民狂欢,天子与人民同乐的主题,为廓清泼洒在契丹民俗上的污秽扫请了道路。 契丹族的“放偷日”始于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
2019年正月十六放偷日正月十六是满族的放偷节,即情人节也是狂欢节,始于金代,主要内容有,咕噜元宵、祭祖、挂嬷嬷人许愿、照贼、请笊篱姑姑、篝火舞、抹黑、走百病等。1、咕噜元宵满族元宵与南方汤圆不同,馅是用糖和干果经过熬制成型,然后放到黏米面中用笸箩进行摇晃,使馅球均匀的沾满黏米面,这个过程叫咕噜元宵,...
(Gereral №.94)从“放偷日”习俗看女真族早期婚制与经济生活 刘肃勇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031)摘要:公元10世纪,在东北区松花江流域,乃至长白山区的广袤土地上,散居着一支女真族,每当正月十六日的一天,盛行着特异的女真族习俗———“放偷日”活动,极其饶有趣味,如果深加观察,是可见到尚处于...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0.20喜点/集 音频列表 冷知识 054 古代游牧民族的特殊丧葬习俗 2447 2022-11 冷知识 055 古代的国家医保的政府陵园 2378 2022-11 冷知识 056 古代的玉文化 2191 2022-11 冷知识 057 辽金的“放偷日” 2064 2022-11 冷知识 058 元朝的“燕九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