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 [ gǎi tǔ guī liú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gǎi tǔ guī liú ] 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明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废土司制度,设贵州布政使司,下置八府。清代中央政府在云、贵、川等省大力实行以中央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代替土司管辖地方的措施,即改土...
这个问题颇值得注意,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对雍正改土归流这一事件的评价,也关系到土司的这些反抗斗争和清王朝用兵的性质。所以不能不搞清楚。 雍正年间,清王朝在西南大张旗鼓地进行改土归流时,对土司较大规模的用兵有三次,一次是雍正五年在镇沅,一次是雍正六年在橄榄坝,一次是雍正八年(1730年)在乌蒙、东川、镇雄。...
改土归流并非一帆风顺,西南的许多小土司畏惧中央政府的权威,配合改革,但云南,贵州和广西的众多大土司不愿交出权力,于是聚集在一起发动叛乱,对抗新政。改土归流的政策刚刚施行时,雍正就担心大土司会武装割据对抗中央政府,因此早就命令云贵总督鄂尔泰带领大军驻守贵州,以强大的武装力量保证西南的安定。贵州的土司...
雍正时期,清政府在西南边疆实施改土归流,“置郡县,易封建”,促进“九州之大归于一统”(光绪《普洱府志稿·建置志》)。改土归流促进了政治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大开发、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快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成为清代“大一统”国家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土归流带动了边疆管理体制重大变革,...
实行改土归流其实主要为了方便统治阶级进行地方管理。在实行改土归流之前,对于西南地区实行的就是土司制度,这就是“改土归流”中土所指的政策。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开始实行的,当时是以以土官治土民,就是少数民族自己人当官管理自己。当时这个制度的土官是可以世袭的。这一制度,其实可以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
“改土归流”从表面来看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推行流官制度。实质上就是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推广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不仅仅是制度的变革,还是民族观、国家观的转变。在清朝时期,尤其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有意识地、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最终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
改土归流的历史进程 改土归流,即中央废除地方土司,建立州县,同时委任有任期、不世袭的流动官员进行治理。改土归流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历经数百年,直到清末为止。其中,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以广西庆远南丹安抚司土官莫天护“庸弱,不能驭众...
改土归流也称改土设流、改土为流、改土易流。是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的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改革。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自明朝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消弭土司之患,即开始改土归流,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清朝也不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但集中地、较...
例如永顺、保靖、桑植、容美四大土司先后奏改郡县,其中永顺土司彭氏“自请献土”,后来又有15家土司联名自请改流。 清代贵州地图 四、乾隆帝的决心:改土归流不可逆转 雍正末年,改土归流的形势风云突变! 1734年,贵州黎平人包利在古州自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