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敌人的严密监控下,将情报安全地传递出去,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情报工作的核心枢纽。无数情报从这里发出,也从这里接收,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希望和风险。李白的本名叫李华初,他1910年降临人间,来自湖南浏阳这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家境贫困,让他早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苦。那...
去年暑期,中央社会部到学校里选了些学生去当电报员,苏采青也被选上了。那时候,他们到学校来,挑挑选选,想找些合适的人选。苏采青因为表现不错,就被看中了,成了报务员队伍里的一员。就这样,苏采青开始了新的工作旅程。在军委三局通信队受训的那些天,她整天打交道的就是那些不会说话的电报机器,还有那让...
1948年的一个寒夜,在太行山深处的西柏坡,一台电报机滴滴作响。16岁的苏采青聚精会神地记录着来自千里之外上海的信号。这一夜的通信注定不同寻常。一段微弱的电波、一声急促的“GB”警报,成为了两位素未谋面的战友间永远的告别。70年后,当这位发报员的名字被揭晓时,他的牺牲与坚守感动了无数人。电波中断的寒...
百度试题 题目收报员收到电报后,应检查项目()。 A. 电报内容 B. 显字情况 C. 收报单位 D. 发报单位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显字情况 反馈 收藏
命运弄人。特务们还是发现了伪装成收音机的收报机,随后又在阁楼找到了发报机。就这样,李白第三次落入敌人之手。在遥远的西柏坡,一位16岁的年轻报务员正在值夜班。她就是苏采青,也是李白最后一封电报的接收者。那天晚上,苏采青敏锐地注意到了通讯的异常,最后收到了三个"V"的紧急警示信号。那一刻,她还不...
每次联络若上海的电文不紧急,李白总是让苏采青先发电报,以此锻炼她的发报技术。如果苏采青发报速度慢,李白就会耐心提示:“quickly”,这段师徒间的交流仅维持了短短两个月。1948年12月的一次夜间通信中,李静安被国民党特务团队捕获。就在被捕前,他向延安发送了最后的电报:“同志们,永别了。”知道国民党特务...
百度试题 题目收报员收到电报后,应核对项目()。 A. 显字情况 B. 报文内容 C. 指导行 D. 组数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D.组数 反馈 收藏
1948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整座城市笼罩在寂静之中。李白准时启动无线电设备,立即着手向中央传送布防图的相关数据。在专注操作设备的同时,他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异常声响。由于情报内容繁多且时间有限,他不得不提高发报效率。正当他全神贯注于电台工作时,裘兰芬悄然走近,轻声提醒道:“外面有敌军的侦察车辆在活动。
报纸收发员个人工作总结一、前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报纸收发员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确保报纸的准确发放。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工作的总结。 二、工作回顾 1. 认真履行职责 作为报纸收发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将报纸准确、及时地...
12月29日,李白收到了一份十分重要的情报:国民党军队长江布防图。它对于我军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上级领导在将这份情报给到李白时也提醒他,近期有叛徒告密,局势很危险,建议他当天不要发报。李白也知道发报可能会遭遇危险,但他更知道这份电报对于我党的重要性。迟发一天,就意味着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