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心离境 唐司马承祯用语。指一种修心主静的修炼方法。《坐忘论·收心》:“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心里“不著一物”,不发生一点思想意识活动,才能合道。“若执心住定,还是有所,非谓无所”。修道者把离境(不想任何对象)作为唯一任务,只坚持(执)以“定”为对象去思...
如若这样,便就渐渐收心省事,宠辱皆忘,有利修习。 第二,是收心。司马承桢指出,坐忘安坐之时,最要收心离境,入于虚无。所谓离境,就是收摄心神,使不胡思乱想,从而进入“不著一物”、“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应当指出,安坐时的“收心离境”火候,来自平时的“断缘”功夫。若平时万缘系心,整日里营营扰扰,又...
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搜索 名词解释 收心离境 答案:唐司马承祯用以指一种修心主静的修炼方法。《坐忘论•收心》:“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
修心的七种境界,都是什么 | 道家的修心,唐代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为我们展现了修心的七种境界,提出从“坐忘” 得道的“修道阶次”有七条。 一,敬信。相信坐忘能得道无疑。 二、断缘。俗事旧缘渐断,新缘莫结。 三、收心。心为一身之主,百神之师。坐忘的关键就是“收心离境”。 四、简事。区别事物,...
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从白天到深夜,断断续续的看了四十余页《中国哲学史》,相比较年初的焦头烂额到如今的似懂非懂,建立了浅薄的儒道佛理解,配上互联网...
学道之初,在于收心离境。 有闻如不闻,有见如不见,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心。 虚则安心,安则道自来矣。 然法之妙用,在乎能行,不在能言。 能在物不染,处事不乱,斯大道之妙也。#修行# #智慧#
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实是;甘宴有为之内,谁悟虚非?心识颠痴,良由所托之地。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况身离生死之境,心居至道之中,安不舍彼乎?能不得此乎?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收心离境 唐司马承祯用语。指一种修心主静的修炼方法。《坐忘论·收心》:“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心里“不著一物”,不发生一点思想意识活动,才能合道。“若执心住定,还是有所,非谓无所”。修道者把离境(不想任何对象)作为唯一任务,只坚持(执)以“定”为对象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