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耳岩 未修建公路前是一条窄小人行道路,由于路窄,每逢人行至岩脚时,稍不小心,耳朵就会与壁发生摩擦,故称擦耳岩。历史沿革 于2014年修建沿江路时已被占用。同年消失。
擦耳岩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李冰修都江堰前的漫长年代里,一直在岷江边发挥着水运码头的重要作用。20世纪,擦耳岩出土了两件文物,一件是大户人家的大铜壶,另一件为修船补船用的铜染具(熬胶炉)。擦耳岩附近高地还出现了大量的墓群和一座陪葬佣墓,这些都证实,擦耳岩是古蜀国时期的岷江水运码头城镇聚落。李冰修都江堰...
《擦耳岩》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诗作,选自其作品集。全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华山擦耳岩的险峻地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首句以“逋客”自喻,表现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的专注与小心。接下来的诗句中,通过“倚天翠壁”、“危径欹危甚”等描绘,进一步凸显了擦耳岩的险峻。整首诗流畅自然,既有深厚的学识,...
🏞️ 最近,我迷上了探索成都的老街古迹,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些充满故事的老建筑中。🌈 今天,我来到了位于双流和崇州交界处的擦耳岩古渡。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这里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繁荣的地方,商贾云集。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繁华,老建筑在风雨中显得格外沧桑。有些房子甚至已经成...
擦耳岩 《擦耳岩》是明代诗人袁宏道创作一首七言绝句。作品原文 过客时时耳属垣,倚天翠壁亦何言。欲知悬径歌危甚,看我青苔天面痕。
地名故事·成都双流擦耳岩 李思健 擦耳岩,紧靠成都市双流区金马河东岸。它最早的名字叫虾津,因这里虾蟆多的缘故。后来,以上游有温江三渡水、下游有新津渡,这个渡口恰恰位居其中,又被称为中渡。由于金马河至此,河床突然变得狭窄,突兀陡峭的东岸迫使河道向西偏移,水流湍急,行船至此常有碰头擦耳的危险,所以...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联络站以擦耳岩为中心点,在双流金马河畔及附近,秘密开展农民翻身教育活动,创办了革命刊物《火炬报》,把全国解放的形势和党中央的声音传播出来,以引导四川国统区的革命斗争。1949农历八月初十,擦耳岩联络站暴露,徐茂森、徐海东、杜永青、杜蒙氏、杜瑞清、杜华斌、杜克明、 杜少安、黄平安等共产党员...
壁立千仞,山陡路险夏日的擦耳岩葱郁翠绿,谷深林密近日贵州省瓮安县人武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来到擦耳岩红军战斗遗址循迹实访,探寻初心“擦耳岩山路虽险,在旧时,却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亦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家要边走边悟,感悟当年红军长征时的精神伟力。”在擦耳岩山脚县人武部领导站在队伍前进行简单思想...
《成都擦耳岩》是一本202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剑康。内容简介 擦耳岩距成都天府广场约25千米,曾是成都去岷江金马河最近的渡口,古时,这里是西出成都便捷的商贸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里是《华阳国志》记载的“五津”之涉头津,益州牧刘璋安居外省流民于此。这里曾经有“笮索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