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哭泣的骆驼》是三毛的泣血之作。她以西撒哈拉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被邻国欺凌侵占作为背景,重点写了巴西里、沙伊达和奥菲鲁阿等人的不幸遭遇。巴西里、沙伊达夫妇接受过现代教育,是撒哈拉人中与文明走得最近的杰出代表,却迫于落后观念和习俗承受巨大压力,最后却在混乱背景中被流氓...
31岁,三毛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撒哈拉沙漠。从此,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多了一个独特的灵魂。在这里,三毛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天性,她探索着沙漠的每一个角落,与当地的居民成为朋友,体验着别样的文化和生活。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充满了自由与冒险。她骑骆驼穿越沙漠,追逐落日的余晖;她与风沙为伴,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工作是为了钱,结婚是为了钱,生活是为了钱。直到读了三四遍《撒哈拉的故事》,我才明白,真正美好的生活,其实跟有钱没钱没有必然的联系,更多的在于你有没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诚然,若没有经营生活的能力,即便是家财万贯,日子也是索然无味。年纪越大,就越懂得,真正丰盈的生活,永远依赖一颗热气腾腾的...
热情的沙漠像一把火燃烧在许多人心中,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想象只会无限放大美好,现实远没有这么浪漫。三毛原名陈懋平,因为小时候怎么都学不会写“懋”字,便自己把名字改成了陈平,又因为很喜欢《三毛流浪记》取笔名三毛,同时也意在自嘲自己的作品只值3毛钱。三毛1943出生于重庆,3岁后随父母...
上个世纪80年代,三毛出版了《撒哈拉的故事》,轰动了整个华语世界,在两岸三地迅速传播,红遍大江南北。而三毛的传奇一生,最早是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的。1.撒哈拉的世界三毛说撒哈拉沙漠是她的第二故乡,她的梦中情人。这种情感是从什么时候埋下的种子?大概是小时候吧。有一年,三毛翻看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
撒哈拉的经济条件很差,三毛和荷西初到撒哈拉,租到了一间很简陋的房子。房子的墙是空心砖,地是水泥地。后来,三毛和荷西对房子进行了改造,他们把墙孔用水泥堵上了,还把墙里里外外全刷成了白色。由于物质的匮乏,三毛还利用别人扔掉的轮胎,用烂布填充,做成了沙发;路上捡来的棺木做成桌子、椅子和床架;捡...
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乃世界第二大荒漠,仅次于南极洲,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总面积约容得下整个美国本土。“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沙漠”。
当你读了《撒哈拉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原来这世间竟有如此有趣的灵魂。独立,一个人最美的姿态。林徽因说:真正长存于世的美,从来不止于皮囊,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独立,是一个女人行走于这天地间最美丽的身影。三毛向来洒脱率性,喜欢随心而行、随性而至,她可以一个人在这大千世界里游荡...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 01 作者简介 introduction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