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民族简介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宁蒗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
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由于摩梭人特别的婚姻形态走婚的产生,导致了绝大部分摩梭人,不论男女即使已经成婚也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住在一起。因此便形成了一个大家庭。而由于从古传下来的习俗里,整个家族的继承一般情况下是选择女性继承人,综上便形成了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而母系大家庭里的女性继承人,并...
摩梭人的“走婚制”,颇具传奇色彩。简而言之,摩梭男子在夜晚会去“走婚”,即前往心仪女子的“花楼”与其度过夜晚,清晨则返回各自的家中继续生活,这样的关系或短或长,但不会组成通常意义上的家庭。从摩梭人的母系社会背景出发,走婚不仅是恋爱的自由表达,更是这种社会体制对经济和家庭资源分配的合理安排。女子在...
摩梭人,一个未识别民族,神秘的女儿国。人口约5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归为纳西族,将居住在四川盐源、木里、盐边等地摩梭归为蒙古族。多年来,广大摩梭干部群众多次要求解决族称问题,尽快恢复摩梭族称。但由于其在语言,心理素质,地域和宗教...
摩梭文化,文化术语,来源于摩梭族,摩梭族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访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起源 摩梭文化起源于摩梭人,摩梭族是宁蒗...
摩梭族服饰简介 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开变服饰。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纽扣从...
摩梭人的称谓,在浩繁的史籍中,有多种同音异字记载。《史记》和《汉书》称牦牛羌或牦牛夷。古代摩梭为游牧民族,称为放牦牛的人。摩梭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第二十三卷《郡国五》在校注定笮(今四川盐源)条里记载:“县在郡西,宾刚缴白摩沙夷有盐坑”。此后,唐称么些或磨西,宋称么些或摩西,元称摩沙或么些...
摩梭家庭成员的血统是以母系计算的。这里没有祖父、父亲和丈夫的称谓,男子的身份是舅祖父、舅父。孩子生下后,由母亲、舅舅抚养。摩梭人没有姓,他们只有跟随母亲的家族名号——受了母系家庭的影响,这里的家族名号大部带一个“母”字:“拉木”——母老虎,“依味”——母牛,“尤味”——母绵羊,“牙味”...
这种行为,也可以从摩梭人对于婚姻形式的话语中就能看出: 摩梭语称婚姻为“阿注婚”,其中的“阿注”就有着好朋友、情人的意思。 所以,也就是在这种“男子不娶亲、女子不结婚”走婚制度下,男女双方一生都不会远离父母家庭,独自生活,而是分别生活在母亲家庭中,其儿女赡养义务则全都交付给女性来完成。 得益于这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