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假说,也被称为变偶假说(wobble hypothesis),是生物化学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假说由著名科学家Francis Crick于1966年提出,旨在解释反密码子中某些稀有成分的配对以及许多氨基酸能够识别两个以上密码子的问题。 具体来说,摆动假说指出,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过程中,第三对碱基(即密码子的3'位...
摆动假说 [ bǎi dòng jiǎ shuō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bǎi dòng jiǎ shuō ] 摆动假说一般指变偶假说。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 三皇五帝 不屈不挠 再接再厉 前仆后继 吹毛求疵 大义凛然 安之若素 暴殄天物 ...
摆动假说 A+医学百科>> 摆动假说 解释遗传密码简并性的假说,克里克(F.H.C.Crick)于1966年提出。对氨基酸专一的密码子的头两个碱基与相应转移RNA上反密码子的第2个和第3个碱基互补配对,而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3'端)与反密码子5'端碱基的配对专一性相对较差,被称为摆动配对(wobble pairing)。在反密码子的5'...
摆动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Hockett于1959年首先提出。 摆动假说假设,当一种语言受到另一种语言影响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影响称为“摆动”。举个例子,英语与拉丁语之间的摆动,带来了英语词汇的变化,例如“religion”(“宗教”的意思)的拉丁语根词来源于“religio”,拉丁语中有“敬畏”的意思。 摆动...
摆动假说是一种假设,它假设植物叶色的变化是由于日间温度的变化引起的,摆动假说认为,最低温度可以抑制植物叶色的蓝绿色,而最高温度可以抑制植物叶色的黄色。这一概念被法国植物学家塞奥多德卢萨尔(Sébastien de laussu)于1883年提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摆动假说是基于吸收性光和反射性光之间的平衡来解释植物...
摆动假说或摇摆理论是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66年提出的。他发现,在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和tRNA(转运RNA)上的反密码子之间的配对并不是完全固定的。特别是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它可以灵活地“摇摆”,允许非标准的碱基配对。🌀 摇摆的奥秘 密码子的前两个核苷酸通常遵循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则,但第三个位置可以容忍...
肌苷显示出摆动的真正本质,因为如果这是反密码子中的第一个核苷酸,那么原始密码子中的三个碱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与 tRNA 匹配。 摆动假说的意义: 1. 我们的身体有有限数量的tRNA,摆动允许广泛的特异性。 2. 摆动碱基对已被证明可以促进许多生物学功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最清楚的证明。
摆动假说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一个tRNA只有一个反密码子,而一个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两个以上的密码子,这种现象称为摆动假说,即在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配对中,前两位碱基严格遵守碱基配对原则,第三个碱基可以“摆动”,因而使某些tRNA可以识别1个以上的密码子。 暂无解析...
1966年,克里克提出摆动假说,即tRNA反密码子的第1位碱基在与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进行互补配对时是不严格的,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动;比如,当反密码子第1位是I(次黄嘌呤)时,密码子第3位可以是A、U或C。反密码子的2、3位与相应密码子的2、1位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