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山🔈 朝代:宋 作者: 曾极 一丈唐碑今露立,十寻梵塔已低摧。层层石佛云闲出,坐閲齐梁成劫灰。 翻译赏析 繁体原文 䪨律对照 注音对照 收藏 做笔记 🐒🔈 译文:一丈高的唐碑现在显露在眼前,十丈高的梵塔已经倒塌摧毁。层层的石佛在云中悠然出现,坐在高台上观看齐梁成为尘灰的劫数。总结:这首诗描绘了...
摄山清代:顾炎武 徵君旧宅此山中,山馆孱颜往迹空。药径春添千嶂雨,松厓夜起六朝风。 忘情鱼鸟天机合,适意川岩物象同。一入篱门人世别,几人能不拜萧公。 写山,写景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
摄shè山shān 徵zhēng君jūn旧jiù宅zhái此cǐ山shān中zhōng,山shān馆guǎn孱càn颜yán往wǎng迹jī空kōng。 药yào径jìng春chūn添tiān千qiān嶂zhàng雨yǔ,松sōng厓yá夜yè起qǐ六liù朝cháo风fēng。 忘wàng情qíng鱼yú鸟niǎo天tiān机jī合hé,适shì意yì川chuān岩yán物wù象xiàng同tóng...
历史地名> 摄山 又名伞山。即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寰宇记》 卷90升州上元县 “摄山” 条引 《舆地志》 云: “江乘县西北有扈谦所居宅,村侧有摄山,山多草药可以摄生,故以名之。” 《南齐书·明僧绍传》: “庆符罢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 即此。
摄山明征君碑 ■王家葵 叶清臣《游摄山栖霞寺》诗有句“僧绍昔舍宅,总持尝作碑”。摄山在南京栖霞区,今名栖霞山,据说“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以‘摄’为名焉”。摄山风光秀美,乾隆南巡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南齐高士明僧绍在山筑精舍隐居,卒后家人舍宅为寺,即是著名的栖霞寺。“总持尝作碑”...
摄山秋夕作【清】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释】 摄(shè)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东北四十里。 松门:用松枝编搭成的柴门。 积翠:指山光和山上松柏翠色浓郁。一说指用来编搭成柴门的松...
栖霞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它古称摄山,这个名称的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据史料记载,栖霞山之所以被称为摄山,是因为山中盛产中草药,这些草药具有滋养摄生的功效。在古代,人们常常利用这些草药来调养身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因此,“摄山”...
栖霞山的枫叶全国有名,但地理位置比较远且没有地铁直达。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栖霞山的秋色相对于香山、岳麓山、天平山来说,可谓红的更加灿烂。栖霞寺位于...
《江苏文库 · 史料编》中收录的这部《摄山志》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苏州府署刻本,由清陈毅撰,汪志伊删补,钱大昕考订。 陈毅曾在楚云上人所著《摄山志》基础上进行重纂,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刊刻便去世了。乾隆年间,汪志伊任苏州太守,热心南京地方文献,亲自删补陈毅的遗稿,并请钱大昕进行考订,费玉衡负责校对,将...
在栖霞山风景区举行 (相关链接👉首届摄山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栖霞山古镇庙会即将启幕!五一,“栖”待遇见你!) 届时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医养生学会、栖霞区医院及栖霞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0余位专家在现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