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胎瓷盒,辽代瓷器。1953年出自吉林农安县农安古塔。盒底径8.2、高4.4厘米。现藏吉林省博物馆。盒圆形,有盖。中有子母口,口部稍残、矮圈足。通体施赭白二色釉。其作法系用黑白两色瓷土揉搅为胎,然后镟削周正,外挂无色透明釉;即胎釉自然流畅,极富变化。唐代有此产品,宋代已不多见,俗称野鸡翅,...
🌟 搅胎瓷碗,宋代工艺的杰作,高4.2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3.7厘米,轻巧而精致。这件碗具平唇、直口、深弧腹,圈足设计,通体呈现搅胎效果,是宋代陶瓷艺术的独特代表。🌱 搅胎技术,最早见于唐代,亦称“绞胎”,是通过将白、褐两色泥料搓成泥条,相间排列,再制成新的泥料,经过拉坯或模制成型。亦有将两色泥料切成...
6️⃣ 拉坯成型:进行拉坯操作,可多次找中心以使色泥搅合更均匀。 7️⃣ 常规拉坯:完成拉坯后,搅胎纹理可能不明显,但每次制作都有独特纹理。 8️⃣ 干燥修坯:干燥后修坯,搅胎纹路会变得模糊。 9️⃣ 烧制上釉:干燥后烧制,可选择上釉或不上釉,上釉后颜色更纯。 🔟 完成作品:烧制完成后,一件独...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
搅胎瓷-纳福迎春 搅胎瓷-盛世花开 自幼喜爱书画和收藏的杨峡,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开始逐渐对搅胎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他学习制作的初期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传统的绞胎工艺因为不成熟,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而且因为当时高温颜料技术的落后,烧制过程中颜色容易挥发,所以烧制的作品颜色较为暗淡。搅胎瓷-万众...
一、搅胎瓷的历史 搅胎瓷,又称“透花瓷”,是一种古代陶瓷品种。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将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形,胎上即具有类似木纹的纹理,最后上釉入窑焙烧而成。搅胎瓷的特点是颜色对比鲜明,纹理独特,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在古代,搅胎瓷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唐代至元代的各个窑口,如...
🌸搅胎瓷器,这一唐代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搅胎工艺,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层次美感。🎨🔄搅胎工艺始于唐代,盛行于后世。它通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的瓷土柔和在一起,再刷上一层透明釉,从而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岁月流转,搅胎瓷器历经千年的沉淀,其搅胎颜色之间的连接处,往往会留下像缝一样的沁痕迹...
搅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代表了中国文人墨客的君子情怀。搅胎文化源于孟子那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同时传达着对君子本色的尊敬和赞美。 从技法上,搅胎瓷着重表现瓷胎的表里如一,从美学上,搅胎瓷强调淡美素雅,力图表达“仁义礼智跟于心”的君子品味,同时又以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诠释了“其色也睟然”君子气概。
【搅胎瓷碗】宋代,高4.2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3.7厘米,重0.09千克,1979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平唇,直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搅胎。搅胎器最早出现于唐代,也称“绞胎”。就是将白、褐两色泥料搓成泥条,相间排列,作成新的泥料再拉坯或模制成型,亦有将相间排列的两色泥料切成薄片,贴在器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