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五,是唐代杜甫所做的五言律诗。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
捣衣(dǎo yī)的意思 1.用杵捶打生丝以去蜡,使生丝柔白而富有弹性,而能织成衣物。也作「捣衣」。2.捶击衣物使乾净。《乐府诗集.卷四五.清商曲辞二.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也作「捣衣」。 来源:-- 词典修订版 ...
捣衣的意思是:①.用杵捶打生丝以去蜡,使生丝柔白而富有弹性,而能裁成衣物。也作「捣练」、「捣衣」。②.以杵捶击衣物使干净。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也作「捣衣」。③.乐曲名。为琴曲。相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古代秋凉时,家家妇女为亲人赶冬衣而捣衣,故乐曲以表现妇女对远方...
捣衣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古时女人为了熨贴衣服,用杵捶打生丝,这样除去上面的蜡,从而使生丝柔白有弹性,容易剪裁成衣服。也称“捣练”。要知道,棉花在我国的种植较晚,唐时,可以说并未普及,所以,人们的衣服还只能是用丝织品及葛麻等植物来纺织。较好的丝织品是有钱人和贵族才穿得起的,百姓大多穿葛麻。而...
《捣衣》是北朝文学家、诗人温子升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该诗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捣衣女子对出征边塞的丈夫深切思念之情,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日归来团聚的急迫心情。全诗五七言杂用,笔法含蓄细腻,意境优美,辞藻华丽。作品原文 捣衣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递响...
《捣衣》,古琴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赶制冬衣,为此需要捣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曲情为唐代汉族受异族侵凌,戍卒在边...
月下捣衣,在诗词中常常代表着思念。在各种天然纤维中,物美价廉者当数棉线。棉花原产于印度,大约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但只在新疆等边远地区种植,真正传入中原并大量种植应用要到宋末元初。在这之前,中国人穿的织物,不是丝的,就是葛麻的。丝绸制品品种极多,但无论哪种都很昂贵,平民百姓所着基本都是葛麻...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捣衣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原指多人一起用杵捣衣,表示集体努力,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指多人共同努力,协作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捣衣成语常用于形容团队合作,集体协作的场景。可以用来描述团队合作完成一项项目、家庭成员共同打理家务或同事们...
《捣衣》审美很明显,就是简单直接,追求的是调清声直,韵味疏淡,也不委婉,时而有热闹和欢快感,这么明显的旋律不会误导听者。曲解只是辅助,一首曲子真正快乐还是忧伤,取决于旋律与听者的感受。《捣衣》的曲调与节奏,注定无法“忧伤”起来,所以曲子和曲解非常割裂,自民国以来,许多人有过这个困惑,却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