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黑暗——评刘亮程长篇小说《捎话》词的黑暗 ——评刘亮程长篇小说《捎话》韩松刚 从《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到《虚土》《凿空》,再到《捎话》,刘亮程明确地向我们昭示一个朴素的文学观:写作拒绝任何的模式和形状。我不清楚,这样一种写作是源于作者天然的创作才能,还是对固化的写作流弊的强力反叛,但...
《捎话》更是孤绝,开篇就是驴眼睛。“她每天站在门后看,这扇从未打开的木门上裂一个缝,像一只扁长眼睛。她能看见声音的形……她左眼贴门缝看一阵,又换右眼看。左眼看熟的人,右眼一看又觉得生……在这个扁长门缝后面,她独自望了多少个早晨的声音之塔,也被一个人望见了。她突然一阵冲动,血往喉管涌...
为莫如深,似乎与《捎话》言简意赅的二字组合 异曲同工,好在我还没那么傻,再问下去就没 有意思了。7月27日.姗姗来迟的《捎话》在首府召开 了它的品读会,我从数百公里外穿越作者的沙 湾故乡晒了一路黄沙梁的太阳,诙谐地捎话给 刘亮程:“亮程,我把它们的气味给你带来了,太阳、虚土、榆树和老铁锹气味...
内容摘要:《捎话》延续了刘亮程从散文到小说发展脉络的内在逻辑。在承续其“万物有灵”生命哲学观的基础上,刘亮程用寓言式写作完成了一场延伸在人与物、梦与醒、生与死之间的“捎话”,并在西域隐秘历史与现代魔幻世界的交融中昭示“捎话”(沟通)的困惑与可能。虽然《捎话》的物理时间设置在古代西域,但它的心理...
但是到了《捎话》,再顽强的小说文体论者,也许也会承认,《捎话》确实是一部小说。尽管它仍然十分另类,他依然在用诗歌的语法操作句子,当然程度弱化了很多。这其中,也足见作者在将自己朝小说的方向上强行扭转的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是,一方面,《捎话》几乎撑破小说的边界;另一方面,作为诗化小说的当代成果,《...
俺替乡亲们来捎话儿
两国间书信断绝,民间捎话人由此成了一种秘密职业,承担着传递两地间信息的重要角色。小说中的捎话人库,是毗沙国著名翻译家,通数十种语言,他受托将一头小母驴谢如同“捎话”一般,从毗沙捎到黑勒。库说,我只捎话,不捎驴。委托人却说,驴也是一句话。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