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住县学西庑街,而就学在青龙街小学。每天早上,出县学街,经按察司街、运署街,过东护城河,便到了华美街上的小学校。那时每走到县学街东头,迎面便是济南一中亦即当年的山东布政司署高大的西墙,给人以肃然之感。明清之按察司,全称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扬风纪、澄清吏治,...
按察司的监察区域也是按十三个监察大区,即十三个道划分的,其区域与名称和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同,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也是各自按照这个区域巡按的。按察司的长官为按察使(正三品);副长官为按察副使(正四品);主要官员有...
历史官职> 按察司 官署名,金朝承安四年(1199)改提刑司设。掌一路之司法刑狱、考核官吏,兼劝农桑。设按察使一员掌司事。元世祖至元六年(1268)设提刑按察司。二十八年,改称“肃政廉访司”。明初复设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之刑名按劾之事。简称按察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各道按察分司。二十九年改按察...
明朝的三司分权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主要负责管理地方的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主要负责司法事务;都指挥使司则负责军事和军队的管理。这三大机构各自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以维护明朝的中央集权。提刑按察司的长官叫提刑按察使(或称为...
清代按察司的职掌情况 清入关承袭明制,在地方设立三司,但清初时期地方的行政组织机构仍然与明代十分类似,朝廷并没有从法律层面规定,布政使和按察使是督抚的属吏,仍为地方长官。顺治初年,各省除了直隶以外,皆设按察使,但也有一些特别的情况。其中山西巡道兼任河南按察使;通永、天津两巡道兼山东按察使;霸昌、井陉...
按察司经历职正七品,掌管文移出纳事务,员额一人,文林郞是散阶,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变成了封赠。从顺治初年起,清朝政府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
三司是明代省级地方政府的三个权力部门,分别是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全称提刑按察使司)、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 明代初时沿用元制,设行省统辖郡县,洪武九年(1376年)又改行省为布政司。全国除南北两直隶外,分为13个布政司,就地域范围而言其实和原来...
按察司官员的监察运作方式 明成祖时,身为按察使的周新常常到所属州县巡视,周新知道前呼后拥、大张旗鼓的巡视只能看到地方官准备好的假象。为了了解到真实情况,他时常乔装成百姓的模样,不带任何随从。有一次,他通知某县,说某日即将来巡查。可是他却装成一个小小平民提前来到这个县,并且故意冒犯县令。县令看到...
按察司街这个名字,是因为明清时候这里有个“提刑按察使司”的衙门。话说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个省都要设立三个重要的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三个衙门合称“三司”,都直接听命于中央。在明朝早期,这三司就是地方上最大的权力机关,而我们熟悉的巡抚这个职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