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区,这一术语主要出现在化学和光谱学的领域中,特别是在红外光谱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对指纹区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 指纹区通常指的是红外光谱图中波长位于1300~400cm⁻¹(或频率在7692~25000cm⁻¹)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由于化合物中的C-H、O-H、N-H等基团以及C-C单键、C=C双键、C...
一、定义 指纹区,全称红外光谱指纹区,指的是红外光谱中波数在1300~400cm^-1(或波长在7.69~25微米)之间的区域。 二、特点 吸收峰特征性强:指纹区的吸收峰虽然复杂且重叠,但每个分子都有独特的吸收峰组合,这些组合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具有高度的唯一性。 对分子结构变化敏感:只要分子结构上有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指...
指纹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指尖区、掌侧区和掌心区。 指尖区是指在手指尖部位,由一系列呈半圆形的小山丘组成。这些小山丘之间大约有四五条纵行的凹陷,称为指纹纹距。指尖区的指纹纹路多呈V字型或Y字型,其形态有扩展、分支和终止等变化。 掌侧区是指手掌的侧面,主要由一系列纵行的横向纹路组成。这些纹路形成了...
指纹区是一个常用于化学和光谱学领域的术语,特别是在红外光谱(IR)分析中。以下是关于指纹区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 指纹区通常指的是红外光谱图中波长位于1300~400cm⁻¹(或波数在7692~25000cm⁻¹之间)的区域。这一区域由于包含了大量的吸收峰,且这些峰的位置和强度对于不同的化合物来说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
指纹是一种个人身份特征的体现,是指人体手指末梢皮肤上由沟纹和脊层组成的图案,通常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指纹区的名词解释可以从指纹的形成、结构和分类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指纹的形成 指纹的形成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胚胎表皮生长而成。大约在胎儿第10至16周期之间,指纹的沟纹和脊层开始形成,并在20周期左右完成...
红外光谱指纹区(1300~400cm-1,7.69~ 25微米)吸收峰的特征性强,可用于区别不同化合物结构上的微小差异。犹如人的指纹,故称为指纹区。指纹区的红外吸收光谱很复杂,能反映分子结构的细微变化。常见的红外吸收光谱如下图所示:这个区域的振动类型复杂而且重叠,特征性差,但对分...
解释什么是光谱分析中的“指纹区”。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案:在红外光谱分析中,“指纹区”指的是光谱中波数在1300-400 cm^-1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光谱特征复杂,每个分子都有独特的吸收峰组合,因此可以用来作为分子的“指纹”,用于分子结构的鉴定和区分。
其中,指纹区是红外色谱图中的一个关键区域,它包含了丰富的物质结构信息,有助于科研人员准确识别和分析样品。 一、红外色谱仪指纹区的概念 指纹区,顾名思义,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具有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在红外色谱图中,指纹区通常指的是波数在1500~400cm-1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的吸收峰...
百度试题 题目指纹区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在1300~400cm-1范围内,虽然有些吸收也对应着某些官能团,但大量吸收峰仅显示了化合物的红外特征,犹如人的指纹,故称为指纹区 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