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持犯总义 (此处可接续具体内容或进行其他相关阐述)相反,“制重业轻:以轻心破重戒,得罪轻”。在教戒方面,若犯下重罪,但若因以下四种心态而犯戒,所判的罪业则相对较轻。首先,“有惭心”。即具备惭愧之心。无论所犯是轻戒还是重戒,都应深感惭愧,并每日忏悔。在娑婆世界,由于难以保持完全的...
一、 是酒(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人者。) 二、 无重病因缘,饮则咽咽犯。(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计罪) 轻重 一、 自饮犯五戒中酒戒。 二、 酤酒酿酒,犯菩萨戒,罪重。 南山律祖云: 饮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葱、韭、蒜等)正文无此。然既受净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今按吸烟...
《资持》云:“名即是字,连绵为语,无劳强分。持犯两名,并望受体违顺为名,寻文可见。”俗众所受五戒、八戒,唯有止持、作犯二义。《事钞》云:“先解二持。言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第一课 持犯总义导读本书源自弘一大师精心编辑的《南山律在家备览》,汇聚了大师毕生在戒律学方面的成就。由于历史久远,原始律藏典籍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为此,弘一大师倾注毕生心血进行整理,尤其着重于道宣律祖所著的南山三大部——南山宗的核心论著。在晚年,大师进一步精炼三大部...
《资持》云:“名即是字,连绵为语,无劳强分。持犯两名,并望受体违顺为名,寻文可见。”俗众所受五戒、八戒,唯有止持、作犯二义。《事钞》云:“先解二持。言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开遮持犯”中的“开”是开戒、“遮”是禁止,就是这五条戒决定不能犯。“开”要有开缘,那么在什么情形下戒可以开呢?在利益众生的时候。特别是在救度一切众生时,众生有急难,这时候可以开戒。开戒决定不是为了便利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救度众生又不是非不得已时,都不算...
这就是菩萨戒的功德作用了,因为持戒是对一切众生持的,所以在一切众生中有功德,犯戒则绝不可能对一切众生而犯。比如犯杀生戒,即使天天杀,时时杀;也不可能杀尽一切众生,杀一众生,仅于一个众生身上得罪,杀生有罪,却没有在一切众上身上得罪。所以又说:“有犯名菩萨,无...
持犯 摘自:佛学次第统编 - 明·杨卓 持犯者,持,谓保持。犯,谓侵犯。既有戒生,即有持犯。保持戒律谓之持,侵犯戒律谓之犯,持犯并举,乃总名也。戒律有止恶作善之二门,持犯亦各有二: 一、二持者 一、止持 保持五戒乃至具足戒等之止恶法,防止三业也。
持犯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保持戒律谓之持,侵犯谓之犯。而戒律有止恶作善二门,故持犯各有二。二持者,一止持,保持五戒乃至具足戒等止恶之法,而防止三业,谓之止持,二作持,保持安居说戒忏悔礼拜等作善之法而策励三业,谓之作持。二犯者,一作犯,盲动三业以触止持之法,即由作而为犯者。二止犯...
开遮持犯是指某种罪行或错误的严重程度达到了一定的界限,需要进行遮止并受到法律的制裁。详细解释如下:一、开遮持犯的基本概念 开遮持犯是一个法律术语。其中,“开”可能指的是揭开、暴露;“遮”则表示掩盖、防护;“持犯”则是指持续进行的犯罪行为。整体而言,开遮持犯意味着某种行为既具有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