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简拼】: 【解释】: 并列 佛家语。固守戒律,祛除妄念,显见佛性。唐· 白居易《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如来灭后,后五百年有~。”△用于佛教方面。 持戒见性 成语接龙 【顺接】:性三品说性直口快性命交关性情中人性犹湍水性犹杞柳性如烈火性禾善米 ...
历史典故> 持戒见性 并列 佛家语。固守戒律,祛除妄念,显见佛性。唐· 白居易《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如来灭后,后五百年有~。”△用于佛教方面。 持戒见性相关 借端生事 借贷无门 借身报仇 借面吊丧 劫制天下 劫富救贫 劫数难逃 嗟悔亡及 戒奢以俭 ...
持戒者坚守清规戒律,视之为佛弟子必备的品质。然而,对于那些已经领悟佛道自然、佛性空性、拈花微笑的明心见性者,他们却感到极度反感,甚至认为这些人是罪大恶极。💡持戒者们往往无法理解,明心见性者已经超越了无住的境界,他们没有执着,没有相依,没有念想。这种境界,对于那些还在无明中徘徊的人来说,或许难以接受...
十四、止观持戒、明心见性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亦无中立之理。不是天理,即是人欲。凡人未修炼之身,念念在尘情上起见,举凡不关紧要、不干己分内事,无不随起随灭,转转相生,了无止息。而自人观之,似乎无善无恶、调停而中立者。不知杂念不除,尘根不断,后之恶妄诸缘,从此而伏其根矣。此即人欲之胎,...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人是未觉醒的佛,佛是觉醒了的人。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
所属专辑:《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记 音频列表 1 《月映千江》第17讲(6)灵光独耀(7)豁达空.mp3 86 2024-01 2 《月映千江》第17讲(4)持戒乃得见性(5)法尔如是.mp3 97 2024-01 3 《月映千江》第17讲(2)扪摸日月(3)《谭子化书》.mp3 96
你偷着看一眼,就落下去了。所以中阴身期间是自由生命时期,很危险也很殊胜,心清净的人当下成就。所以佛在这里告诫,「汝修三昧,本出尘劳」。从根本上来讲,修行就是想了生死。但是「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所以修行人如果不明心见性,又不能持戒,将来风险很大。
🤔有一次,茶友问我:“人如果修到明心见性,是不是就圆满了?”我回答说:“明心见性只是修心的入门境界,后面还需要持戒修福。”💍持戒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外的有为戒,也就是守规矩;另一种是最重要的,是无相之戒,也就是本心戒。无相之戒主要是用来戒一切生灭心,如骄傲、嫉妒、愤怒等。因为人不可能一直...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