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是从1994年开始的,从最初的300元到如今的3000元,韦思浩一直用“魏丁兆”这个笔名默默地捐资助学。许多学生给他的信件都已经泛黄了,从近处的浙江景宁县,远到黑龙江孙吴县,到处都有他捐助的学生。 仔细读一读学生们的信,发现老人还常给他们回信,鼓励他们读书,告诉他们学习方法,还寄书籍杂志给他们。 “他提供的...
近日,韦思浩老人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号,最终抢救无效离世。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子女才发现老人20多年来拾荒助学的秘密。
8.拾荒老人感动中国。(选做题) 91岁的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每天清晨,他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吃了,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到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是捐资助学金额竟达10万多元,资助学生100多个。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
题目【题目】拾荒老人感动中国。【题目】拾荒老人感动中国。91岁的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每天走村串巷捡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可是捐资助学金额竟达7万多元,资助学生100多个。。。他是贫穷的,更是富有的;他是吝啬的,更【题目】拾荒老人感动中国。 相关知识...
2015年11月,77岁拾荒老人韦思浩去世,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他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工资每月有五千多,但他省吃俭用,捡些瓶瓶罐罐,用化名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捐资助学,还签
本报讯 (记者邹倜然)《工人日报》记者从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获悉,经过一年时间,网红“图书馆拾荒老人”韦思浩的铜像即将完工,这座半身铜像将立在杭州图书馆内。韦思浩因为一则《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的报道而知名于网络,然而直到他因车祸离世后,其真实身份和生前义举方为公众所知。
新华网杭州12月22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张璇)生前,我们以为他只是一名“拾荒者”,出现在图书馆,出现在大街小巷,却有着宝贵的“精神世界”;身后,他原是一名77岁的退休高中教师,准确地说,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拾荒者”,却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拾荒者”。
这位“拾荒老人”背后的故事直到昨天才被揭开,老人真名叫韦思浩,上世纪60年代,老杭大中文系毕业,退休前是中学一级教师。女儿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信件和证明,大家这才明白,为什么每月5000多元退休金的他,还要捡垃圾过日子,因为他把省下的钱捐给了寒门学子。
【题目】杭州“拾荒老人”韦思浩21年来用化名为众多寒门学子捐资助学。老人的善良和坚韧一直为人们所怀念。下列对他的善举认识正确的是()【题目】杭州“拾荒老人”韦思浩21年来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10、拾荒老人刘盛兰,17年来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可他却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捐资助学,是对自己的财产行使A、占有权B、使用权C、处分权D、收益权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C 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