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计算的本质是“计算结构的函数化”,即通过软件定义方式动态改变硬件架构。类比拟态章鱼通过改变形态适应环境,拟态计算系统可根据任务类型自主优化计算资源配置,例如将同一物理芯片动态切换为CPU、GPU或专用加速器模式,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这种“一机多能”特性使其在复杂场景中具有显著适应性。 ...
拟态架构计算(Mimic Structure Calculation,MSC),也称“拟态计算”他是一种面向领域的高性能/高效能软硬件协同变结构计算。2007年,由中国科学家邬江兴院士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受自然界最为神奇的“拟态伪装”大师——条纹章鱼的启发,研究者将这种基于主动认知的多维动态重构函数化体系架构命名为“拟态计算”。2013年,...
“内存计算将内存和计算之间的物理分离最小化或减少到零,”神经形态设备和系统小组的 IBM 研究科学家 Valeria Bragaglia 说。以IBM 的 NorthPole 芯片为例,计算结构是围绕内存构建的。但 NorthPole 并没有像模拟计算那样将内存和计算放在完全相同的空间中,而是将它们交织在一起,因此可以更具体地称为“近内存”。
1. 架构设计:内存计算,把冯·诺依曼按地上摩擦?传统GPU就像个“快递员”,数据在内存和处理器之间来回跑,累死累活还费电(冯·诺依曼瓶颈实锤)。而神经拟态芯片直接玩“仓库建在工厂里”——内存和计算合体,数据原地处理,功耗暴降90%!举个栗子: - IBM的Hermes芯片:用相变存储器(PCM)存突触权重,...
神经拟态计算是一种借鉴神经科学研究的全新计算方法,通过存算一体和高细粒度的并行计算,大幅减少了数据传输。而Loihi芯片正是英特尔神经拟态计算芯片的代表。回顾英特尔的神经拟态计算之路:2017年,英特尔研究院推出了一款神经拟态芯片Loihi 1,2020年推出基于Loihi 1的Pohoiki Springs。2021年英特尔研究院推出了第二代...
神经拟态计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是一种前沿的计算范式,它基于仿生的原理,旨在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使机器能够拥有类人的智能。以下是对神经拟态计算的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原理 神经拟态计算指的是参考生物大脑神经元结构和思考处理模式而搭建的架构,它是一种跳出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先进计算形式。据...
近日,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接受记者采访,详细介绍了英特尔神经拟态计算技术的发展现状。七年磨一剑:从Loihi到Hala Point的飞跃 回溯至2017年,英特尔发布了Loihi神经拟态芯片,标志着其在该领域研究的正式启航。Loihi不仅在芯片中首次实现了生物大脑神经元的模拟,还创新性地将计算逻辑与存储...
Pohoiki Springs 是一个数据中心机架式系统,是英特尔迄今为止开发的最大规模的神经拟态计算系统。它将 768 块 Loihi 神经拟态研究芯片集成在 5 台标准服务器大小的机箱中,同时以低于 500 瓦的功率运行。据宋继强介绍,英特尔创立 INRC(英特尔神经拟态计算研究社区),面向全球研究机构、创业公司和大型公司开放。企业...
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研究员卡弗·米德(Carver Mead)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对神经形态计算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他和他的同事意识到有可能创建一种在现象学层面上类似于神经元放电的模拟设备。 几十年后,Hermes 和 IBM 的另一款原型模拟 AI 芯片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模拟单元既执行计算,又存储突触权重,就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