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名称应为“柘枝舞”。“拓枝舞”是常见的误写,二者实为同一舞蹈的不同表述形式。这一舞蹈源自中亚,在唐代盛行,是兼具刚健与柔美的古典乐舞。下文将从名称辨析、历史源流、艺术特征等角度展开说明。 一、名称辨析与误写成因 “柘枝舞”的“柘”字读作zhè,指柘树(一种桑科...
01 【拓枝舞】 简介:拓枝舞是源于西域石国的一种乐舞。史载:"石(国),或曰拓支、曰拓折、曰赫时,汉大宛北鄙也。"据向达先生考证,"拓枝舞"是从西域石国传入中原的。 02 【巴渝舞】 简介:巴渝舞是来源于古代巴地渝水流域地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人在同...
《拓枝舞》是唐代最为著名的舞蹈之一,其源自西域,后在中原地区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这种舞蹈风格融合了刚健与婀娜,舞者身着华丽的服饰,长袖飘扬。表演时,舞者动作丰富多样,既有轻盈的旋转和飘逸的裙摆,又有刚劲有力的肢体伸展。在唐代,这种舞蹈在宫廷和民间都极为受欢迎,是大型乐舞表演中的重...
“拓枝舞”源于西域石国,是唐代流行的一种乐舞。它与乞寒舞、胡腾舞、胡旋舞等西域舞蹈艺术一样,深受唐代人民的喜爱,对中原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向达先生考证,“拓枝舞”是从西域石国传入中原的,其名称可能源于“柘枝”一词。《说郛》卷二十三记载,柘枝舞的起源地是拓枝氏之国,后...
唐代内地流行“拓枝舞”,初唐时期的“拓枝舞”多为双人对舞,被称为“双拓枝”。从当时的诗篇中可以推测,这可能是“拓枝舞”的一个表演场面。如唐代沈亚之的《柘枝舞赋》和《乐府诗集》、《梦溪笔谈》中的诗句,如“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拓枝舞九溪小爷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4484 0 00:08 App 来咯来咯 1430 0 00:12 App 咏春背面视频,好漂亮好有春日氛围呀!#中国舞#咏春#舞蹈 1.1万 0 00:07 App 来咯来咯了 1.0万 1 00:19 App 凤箫声动光转玉壶~ 10.1万 40 05:07 App 春庭雪 1.6万 2 00:32 ...
柘枝舞出自怛罗斯,此地在唐代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位于今苏联境内的江布尔。 最初,柘枝舞为女子独舞。到了唐代,流行起《双柘枝舞》,表演形式变为由两名女童进行舞蹈。这两名女童穿着红紫罗衫,头戴胡帽,胡帽上缀着金铃。她们随着蛮鼓的节拍翩翩起舞,女童的腰肢纤细柔软,跳舞时铃声与舞步相互呼应,转动身体时...
“据说是新入府的舞伎,尤其擅长拓枝舞,但却从不用乐队。”李靖竖起耳朵,听到旁边传来的窃窃私语。 她仍然低着头,却缓缓举起左手,袖子向下滑落,露出一截洁白的手臂,修长的手指之间,举着一个小小的楷鼓[4]。 “咚、咚、咚”,右手猛然拍在鼓面上,打出三声节奏。
作品依据唐代著名的“柘枝舞”为创作素材,再现了“柘家美人尤多娇”且矫捷袅娜、刚柔相济的舞蹈风格,描绘了千年前宫廷婀娜的“舞姬”形象,并引申出其“姑苏太守青娥女,流落长沙舞柘枝,坐满绣衣皆不识,可怜红脸泪双垂”的悲惨境遇与无奈人生。, 视频播放量 4874、弹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