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拍胸舞是泉州地区原住民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一种历史见证,是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舞蹈活化石,被国外称为“东方迪斯科”。2006年5月20日,泉州拍胸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2。历史溯源 泉州拍胸舞的记载始于宋代。宋代南戏(即今闽南...
目前,整个翔安区独存一支较完整的拍胸舞表演队伍。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与农民的体制转型,拍胸舞传承人正逐步减少。 为了保护拍胸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翔安区加大投入力度,给拍胸舞的传承保护创造了条件。 近些年,翔安区挂牌成立了金柄村“民俗表演基地”,组...
泉州拍胸舞,又可以称为“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它是中国福建省内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在我国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台湾等地区流传。 泉州拍胸舞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的舞蹈者形成了带有本地特色的拍胸舞。如旧社会卖艺人跳的...
拍胸舞的起源现已无从考证,不过,拍胸舞的基本动作“打七响”这三个字倒是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色,而关于这个名称,也有人认为是“打乞赏”,因为该舞蹈最初被用于乞丐乞讨时所跳。相比过去行乞者跳舞时带着乞怜的情绪,动作幅度相对拘谨,而今的拍胸舞艺人们跳起舞来则是雄壮有力,顿地跳跃、翻...
厦门翔安拍胸舞,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传统舞蹈,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厦门翔安拍胸舞的记载始于南宋初期,是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遗风。自宋代以来,拍胸舞就一直在闽南地区以民间世代群体传承着。拍胸舞俗称“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是一种男子在无音乐伴奏情况下,徒手赤膊拍打身体发出声响的民间...
泉州拍胸舞是泉州地区原住民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一种历史见证,是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舞蹈活化石,被国外称为“东方迪斯科”。 2006年,泉州拍胸舞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11月,泉州拍胸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闽南文化第十三集《拍胸舞》 是在优酷播出的纪录片高清视频,于2013-09-18 11:35:56上线。视频内容简介:传播闽南文化,关注闽南民生!生活在闽南,关注[祖地乡音]!
自宋代以来,拍胸舞就一直在闽南地区世代群体传承着。2007年8月28日,厦门翔安拍胸舞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拍胸舞基本动作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蹲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等处,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
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拍胸舞传统的舞者为男性,头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动作以趋于单一节奏的击、拍、夹、跺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腿、掌等处,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