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报应主义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恶,是对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否定,而刑罚是对犯罪的否定,是 犯罪的必然结果,即所谓善恶有报,因果报应。但是,对刑罚报应正当化的根据,则认识各不相同。如前 期学者多主张道德报应,还有主张等量报应的,如康德、黑格尔主张等价报应,而宾丁、毕克迈耶等主张 法律报应。而这其中又有相对主...
一、主张不同报应主义:报应主义主张只能以社会危害程度为依据决定刑罚的份量。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主张单纯根据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大小设定刑罚的份量,可以重罪轻刑(当人身危险性小于社会危害性之时),也可以轻罪重刑(当人身危险性大于社会危害性之时)。二、合理限度不同 报应主义:报应主义从已然之罪...
温和的报应主义认为,消极的应得是惩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但应得并不强制要求惩罚或规定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惩罚的义务——也就是说,可能有其他的好处胜过惩罚罪有应得者或给予他们公正的报应强报应主义认为,应得是惩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但它也是惩罚不法行为者的义务。Immanuel Kant可能是后一种观点最著名的代...
报应主义的哲学依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道德义务与报应:报应主义强调道德义务是报应的根据。在康德的道义报应论中,道德义务具有神圣不可违抗性,违反道德的犯罪因此获得了道德罪过性,对这类犯罪的惩罚便具有了刑法上的正当性。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违背了道德义务,他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报应或惩...
从《默杀》到《浴火之路》,复仇爽剧通过报应主义满足了民众“天理昭彰”的朴素感情需求。然而,影视剧中手段上自行其是的、讲求惩罚效果的报应主义是否符合我国现代刑法的理念主张?情绪的煽动是否真正有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部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的分析,深入探讨“复仇爽剧”中的价值观及其...
u2003u2003更准确地说,观众的同理心是基于影视剧自身价值观的传递。《默杀》《浴火之路》中的主人公对犯罪行为采取了自我报复的手段。虽然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报复和报应主义的实现可以煽动观众的情绪,但却偏离了我国刑法原则要求的谦虚谨慎的司法理念。
荀子认为,刑罚、赏赐和封爵都是对行为的报应,杀人者应偿命,伤人者应受刑罚,这是许多古代政权共同的法律原则。西周时期的五刑与3000条罪名,力求公正,确保违法行为的报应与其危害相称。进入道义报应主义阶段,重点转移至违法行为对道德秩序的破坏程度和行为人的主观恶念。欧洲的道义报应主义是在中世纪神意...
刑罚目的报应论认为,刑罚的正义在于对犯罪的报应,报应主义正成为西方刑罚理论的主流。报应论体现了惩罚的公正,包含了罪刑均衡的要求,因而成为刑罚理论的基础。由于报应论忽视了刑罚的社会功能,为此应以刑罚的功利论来完善刑罚的报应论。
报应主义,即因为有了犯罪,所以我们需要刑法来惩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在自由意志的选择中,在善与恶之间选择了恶,他就应该受到惩罚。他提出在一个地方有一群人,他们组成了社会,当他们要解散这个社会,如果监狱里面还有一名杀人犯的话,那么杀人犯必须被处死以后,这个社会才能解散。因为,杀人犯需要归还这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