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色一词,在史料中指的是银子的成色,即银子中纯银的比例。有时它也用来描述银子成色不足的情况。在古代,特别是在唐末至明清时期,政府征收的田赋通常以实物形式,如稻谷、丝绸等。如果政府决定改征货币,通常会以银子的形式,这时银子的成色便成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在这一时期,本色银子指的是按标准...
在史料中,“本色”和“折色银子”的区别如下:“本色”主要指的是米、麦、黍、粟、豆等农产品。在赋税征收中,原定征收的实物就是“本色”。“折色银子”则是指用来衡量上述农产品的、官方规定的其他物品,比如丝、绢、布、银、钞等。明朝中期后,折色逐渐以银为主,称为“折银”、“折色银”等...
明代民运兵饷改折的银两。因屯粮不足赡军之用,遂以民粮充军饷,又因运输不便,故多改折银两。 民运折色银相关 五京乡丁 五官中郎 五官六府 五官司历 五官司书 五官司辰 五官司晨 五官侍郎 五官郎中 五官监候 五官副正 五弩失毕 五经大全 五经文字
明朝中后期,随着白银货币化、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政府征派的赋役也用白银征收:田赋用白银征收,称为折色银;以银代役,则称为银差。随后,这种征税方式推行于全国,称为( )A. 两税法 B. 租庸调制 C. 一条鞭法 D. 摊丁入亩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
明弘治五年(1492年),时任孝宗皇帝户部尚书的叶淇提出了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即“折色法”。从此规定商人们以后不需再将军需运往边镇,只要向国库缴纳银两,就可获取盐引。虽然,明朝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年之内就为国库增加了百万两白银的收入。但是,叶淇对盐政的改革,彻底的改变了明朝初年开中法“盐政边政相结合”...
明代折色物品多数都有银且折色物品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而白银的货币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明朝的赋税改革。万历—崇祯年间,银成为唯一的折色物品,这主要是由于“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行。“一条鞭法”为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年...
按照最低标准也就是腹里守墩军,每年该本色米1.8石,折色银8.28两;而守边堡的旗军,本色米标准相同,折色银能拿到15.54两。 发布于 2024-03-18 12:28・IP 属地四川 赞同 17 分享 收藏 写下你的评论... 8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张强bx ...
使开中败坏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孝宗时的由本色(粮食)中盐转为改纳折色(银两)即所谓的叶淇变法。…… ……原先“输粟于边,利归边民”,变法后“输银于户部,利归户部”,这是财政体制上的变化,是把盐利集中于中央的一个措施。……无非是让孜孜以求白银的统治者使用银两更加方便而已。……其二是通过提高引价以增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代田赋以银代输,始于洪武,称为“折色”。当时所折之银俱送南京。明英宗正统元年八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疏曰:北京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北京
《清史列传 胡林翼传》载,又以湖北漕务积弊已久,奏言湖北每年征收漕粮南北共计二十八万石,自咸丰三年漕运停止,不再收粮食,折银一两三钱每石,计36.4万当入藩库。州县收粮,称谓本色,每石浮收四五斗乃至加倍,最多为三石;收取钱银,称谓折色,每石折色自五六千至十八九千(捡《中国货币史》咸丰五年粮价每石2914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