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明朝的奏折。在康熙到雍正,演变为官员沟通“热线”,最后取代题本、奏报,成了国家的正式官文书,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雍正继位不久,还下令凡康熙的朱批奏折及他本人批过之折,在发还具奏人遵行后,必须于年终汇总缴还皇宫保存,个人不得私自留存和抄录,并且从此成为定制,直至清亡废止。目前,清朝奏折大多...
台北故宫现存雍正朱批原件显示,其批语常占奏折篇幅的70%以上。雍正四年(1726年)河南巡抚田文镜的雨雪奏报,皇帝竟写下235字批语,远超原折的173字。更惊人的是批阅速度:《宫中档》记载某日丑时收到福建水师奏折,辰时已发回朱批,全程不足5小时。雍正朱批奏折 看雍正朱批,发现他是一个逗逼十足的皇帝,故宫文...
雍正皇帝对奏折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他几乎每日都要亲自批阅大量奏折,有时甚至工作至深夜。据史料记载,雍正一朝的奏折数量远超前代,而他本人对每份奏折都力求亲笔批阅,并附上详尽的批示和意见。这种勤勉治国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他对政务的极度负责,也极大地推动了清朝政治体制的完善与发展。二、雍正批阅奏折的内容与...
康熙和雍正批阅奏折内容大揭秘闲不住的云仔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34.6万 174 00:50 App 雍正审批奏折:“尔有病乎?” 121.6万 777 01:24 百万播放 App 那些年,康熙雍正批阅过的蜜汁奏折! 177.6万 1297 00:27 百万播放 App 乾隆是怎么敢的啊。。。 19.9万 52 00:52 App ...
“知道了”是清帝批阅奏折习语 复旦教授:就是句大白话! 随着台北故宫“朕知道了”胶带纸的热卖,对这句康熙朱批,网友们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这看上去的“大白话”,是否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意思相一致?宫廷剧中,皇帝朱批多少都有“话外之音”,会不会是另一种感情色彩的表达?
杂谈明朝万历皇帝批阅奏折的事事非非 古代其实挺有意思,在通讯手段匮乏的年代,官员们与皇帝沟通的桥梁就是一张由左向右折为四叶、八叶、十二叶不等的奏折。皇帝通过这本奏折的样式、字体大小以及行文方式体会百官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是弹劾某人,或是汇报受灾情况,皇帝根据各官员汇报情况在早朝之上有重点地安排工作...
在古代,皇帝批阅大臣的奏折时,常常会用到一些特别的用语。其中,「知道了」就是其中之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帝已经知道了你所奏的事情。其实,古代臣子向皇帝提交的报告有很多种名称,比如章、奏、表、议、疏、启、书、记、状、札、揭、封事等等。而「奏折」这个名字,则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的。最初,它只是...
皇帝看了要崩溃:他们要批阅的奏折竟然是这样的 via 语言研究 综合自 大叔爱吐槽dashuaitucao知乎 百度 我们知道,皇帝是要批阅奏章的,如果是一个勤政的皇帝,那每天要处理的公文相当地多,可能要从凌晨一直忙到晚上。 雍正就是一个典型,历史记载他在位12年8个...
但如果要批阅的有许多是垃圾奏折, 就有点郁闷了吧? 下面是台湾网友整理的 部分清代皇帝奏折和回复, 大家感受下: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过了一个月...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 雍正批阅奏折时 通常会名侦探上身 有一次 雍正手滑,把朱砂撒在折子上了 怕大臣误以为他看到折子后生气吐血 于是 雍正温馨提醒:“这不是我吐的”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灯太暗,字码得太潦草 雍正担心大臣看不清 特意在折子上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