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草”在唐代就已成型了,唐朝诗人可朋的《耕田鼓诗》中曾描述过当时川西平原薅秧锣鼓的情状。北宋苏东坡《眉州远景楼记》中亦载有:“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皆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
打鼓草是一种民歌,是劳动人民薅草时唱的一种山歌,流行于云贵川一带的部分农村。由鼓手击鼓领唱,一领众和。 太阳歌 东云起来西云开,拆开南云太阳来; 东云归位是月亮,西云归位是太阳。 好个太阳神,昆仑山上行; 打起花钎鼓,迎接太阳神。 太阳出来喜洋洋,照...
马边陈远先生积多年艰辛,成书《乡音・乡情・乡韵》,主要包括马边“打鼓草”山歌和民间故事,是地道的民间文学,是一串撒落山野的珍珠。陈远嘱我作序。借此也对打鼓草一类民歌聒噪一番。 “打鼓草”,就是打鼓薅草歌,或打鼓薅秧歌,或曰薅草锣鼓、薅秧锣鼓等等。马边多大山,山民在地中除草时有专人在地边击鼓唱歇...
打鼓草是四川省传入昭通盐津、大关、绥江的汉族民歌,是汉族劳动人民薅草时唱的一种山歌,流行于滩头、普洱、中和等盐津一带的农村。由鼓手击鼓领唱,一领众和。
打鼓草的演唱内容丰富,既演唱历史人物、传奇故事、风物民情,还可即兴编唱一些诙谐逗乐的段子,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趣。打鼓草演唱多为领唱与齐唱相结合,领唱者的演唱一般为陈述部分,和者的演唱为陈述部分的补充或重复。这种民歌形式自1958年以后曾经消失过,目前在一些地方有所恢复。 精选发现 踩高跷 蚌壳舞 秧老鼓 ...
在美丽的四川大地上,流传着一种悠久而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那就是薅草锣鼓,俗称打鼓草。这一传统文化不仅反映了川西农耕生活的智慧和乐趣,更承载了数千年来农民的心声。打鼓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早在唐朝诗人可朋的《耕田鼓诗》中,便有关于当时川西平原薅秧锣鼓的生动描绘。而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眉州远景楼记》中...
本文将分析永善县“打鼓草”的传承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思考。 “打鼓草”是一项以苞谷为原材料制成的一种生活用品。传统上,人们会将苞谷削成细条,然后编制成各种实用的物品,如篮子、帽子、鞋子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制作编有“鼓”形状的器具。因为用手拍打鼓面时会发出清脆响声,因此被叫做“打鼓草”。这种...
昭通有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锄禾民歌——"打鼓草"就是其中之一,很有特色。经作一定了解和认识,我认为,"打鼓草"是昭通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是值得大力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已"隐退"多年甚至濒临失传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
■打鼓草歌词的特点 昭通打鼓草的歌词,一般是由五 字,七字和十字构成,五字和七字的居 多,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其主要特点 如下: 1,内容与时间顺序相吻合. 打鼓草的唱词为整套本,即从早到 晚板序的整套,内容不一定连贯,多为 独立的唱段.打鼓草的内容与"板"配 ...
本文将从现状描述和保护思考两个方面对永善县“打鼓草”的传承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 针对永善县“打鼓草”的保护思考。保护传统手艺和文化遗产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保护永善县“打鼓草”的传承,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加强对“打鼓草”的宣传和推广。通过组织展览、演出等活动,展示“打鼓草”的独特魅力,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