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佛教中,“打妄语”指的是故意说出不真实的话,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个体未能真正理解事实真相时,却随意发表意见。2. 佛教徒在说话前应深思熟虑,确保言语真实且对他人有益。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佛教建议保持沉默,避免说出不符合实际的言语。3. “打妄想”则是指心中产生的非理性或无根据的想法。
当老居士提出"念佛时总打妄想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印光大师并没有立即给出要断妄想、要专注等常见的修行建议。相反,大师的回答令在场众人颇感意外。印光大师微笑着说:"打妄想没关系,只要不理会它就好。"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印光大师进一步解释道,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妄想习气深重,想要一下...
妄想就是指你头脑中产生的一切念头、思想,不论是好的念头和坏的念头,都是妄想。脱离事实真相都是“打妄想”。胡思乱想,脱离实际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其实你的提问就是妄想。不用怀疑,要真相信啊!可以说99.9999%的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打妄想(包括睡觉)!“妄想”者,虚幻之想也;本来是...
很多时候平静了就怕自己傻掉了,怕被人欺负了,其实你真没有念头的时候,谁都欺负不了你。就算他骂你,他骂了半天,结果他自己听到骂的内容,他很生气,你没听到,你没有念头,所以他骂你等于骂虚空一样,没有关系,你就对外面的这些烦恼痛苦都屏蔽掉了。我们一般的人不会这种自我保护,我们要冲过去,把他骂...
所以我今天给那些小朋友讲,好好念佛哪,不要打妄想哪。你们在禅堂里,就是要好好参话头。不要打妄想。所以禅堂里,这个就是“静”禅就是静虑嘛!要回光返照,看着自己,清清净净地。你不要管人家,不要看人家,只管好你自己。同那个念阿弥陀佛的一样,楞严经里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佛教认为,要达到一种无妄想的境界,需要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像木头一样毫无反应。相反,这种境界要求修行者能够觉知一切,但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这样的境界,被佛教视为圣人的境界。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都会产生无数的妄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改变。佛教强调,通过控制...
念经时尽打妄想、打瞌睡,你要这样罚你自己(梦参老和尚)如何通过诵经调伏心性“调伏”的含义很多,调伏你刚强的性格,要柔和圆融——不是讲调伏(性格),要调伏到相应。你要坐禅,调身、调心、调息,调到相应处了,就叫“瑜伽”。要相应,必须经过调伏。包括你拜忏、礼佛、诵经,都必须经过调伏的阶段。
你好,乐意为你解答:打妄语有以下的意思:必要真得实相,不是真懂不随便开口。开口必要对人有益,否则宁可不说话,绝不夸夸其谈。力求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打妄想有以下的意思:你每天脑中的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是妄想,凡夫每天妄想中,善念少,恶念多。只有不起心,不动念,但不是木头,而是所有都...
念经必须要不打妄想,不要念念经,就打起妄想来,或者生种种的杂念。以前有一个人,天天念《金刚经》,有一天,他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鬼,请他念经来超度他,好像我们现在七月十五,来超度过去的父母。这鬼说:“请你帮我念一点经,超度我。”他答应了,说:“你要念多少经呢?”说:“念一卷经就可以了。”这个...
我们一开始修行是不知道自己有“妄想”,逐渐的就会察觉到我们在做什么等“粗妄想”这叫觉醒,再由“粗妄想”逐渐的能够体会到无数的“微细妄想”在刹那生灭,这是觉知的过程。于诸多“微细妄想”幻生幻灭的感知中能够如如不动,即是觉照的过程。在如如不动的“觉照”中,性定本空而生妙有,这就是“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