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③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
因,指的是承袭或继承,损,指的是减少,益,指的是增加。殷,指的是商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不过它对这些“礼”进行了修修补补,增加了部分内容,同时削减了部分内容,通过对比,我们能够明显看出这种变化。“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与第一句的意思基本相同...
在“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如何断句上,刘氏正义、汉书杜周传、汉书董仲舒传、乐记郑注都作“殷因于夏”“周因于殷”,礼字和下句相连。或把礼字归在上句,感觉更有语气的顿挫感,但“礼所损益”指后礼对前礼的损益,也指礼对德所进行的损益。“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正是礼所损益的情况(四书辨疑...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翻译】 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可预知吗?”先生说:“殷代因袭于夏礼,有些损益的...反馈 收藏
“有所损益”这一词汇,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加或减少,涉及事物的得失变化。“有所损益”出自于历史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这句话表明,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调整。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体现在多个方面。秦统一后,构建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翻译】杨伯俊——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
2·23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1)世:古代称30年为一世。陈晓芬:世,朝代。杨伯峻先生解释“十世可知也”:从下文孔子的答语看来,便足以断定子张是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而不是泛问...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A.实行王位世袭制B.实行分封制度C.压迫奴隶和平民D.实行井田制度 2 孔子说: “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论语》之<为政第二>。节选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
有所损益是指增加和减少,指得失。有所损益出自: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意思是汉朝不但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创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