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煅制成刀。2006年5...
“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产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由阿昌族刀匠打制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削铁如泥”,用木、皮、银、铜等原料配制的刀鞘极为精美,深受我国西南地区各族及中南半岛各国人民喜爱,成为见证西南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和中国与缅甸等近邻密切交往...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出自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为云南本土颇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的一种,种类繁多,工艺独特,锋利精良,做工精美,成为一件极富民族特色的精美的艺术品,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具风...
寻味中国丨揭开“户撒刀”的神秘面纱 户撒刀,产于阿昌族聚居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63岁的项老赛是户撒乡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以他为代表的刀匠除了传承前人的锻制技艺,也在锻制过程中不断创新。现...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席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同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工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
户撒刀又称“阿昌刀”、“景颇刀”,是云南少数民族阿昌族的民族特色手工业品。在2006年时成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说到其产生,则是与汉族的交流分不开的。 其实在阿昌族中,将户撒刀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黑刀”,阿昌语称为“冒龙”,即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刀,因为这类制成后因为不做刀...
64岁的阿昌族汉子项老赛,这位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正凝视着手中的刀身,眼神中闪烁着匠人的执着与智慧。他拿起铁锤,再次落下,又是一声清脆的“哐当”,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是对岁月的致敬,对技艺的坚守。说起户撒刀,必须说起“户撒刀王”——项老赛。这位从贫苦农家走出的铁匠,是如何...
此外,阿昌族人还特地为藏族兄弟量身打造了属于他们的“阿昌刀”,名叫藏刀。藏刀长短不一,工艺精致,刀把还刻了精美的图案,多用作送人的礼物。此刀也象征了阿昌族人民和藏族人民的深厚友谊。人人都想要一把户撒刀,但是锻造一把户撒刀,却绝非易事。无论大小,打造户撒刀一般都要经过五个步骤。首先是选料,...
阿昌族户撒刀的锻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得以世代相传。这一技艺主要分布在腊撒、潘乐、户早、隆光、贺姐、明社以及芒炳这七个村落,这里的人们以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守护着这一珍贵的民间手工技艺。户撒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良的质地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