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役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国民党总伤亡及被俘达55万人,也正是这一战奠定了粟裕战神的威名。淮海战役我军的主要指挥官有四个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其中两个元帅、一个大将之首,可见其重要性,邓小平虽然没有军衔但是如果封军衔也是大将...
这就意味着,总指挥淮海战役的人员中,又多了一个陈老总,而这算下来的话,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就有了三个人,即陈老总、小平同志和粟裕。但我们前文已经说过,一场战役最忌讳的就是令出多门,所以只可能有一个总指挥才对,但如上文所讲,前后一算,淮海战役愣是出现了三个总指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二、实际...
1951年,秦基伟率领第15军随第三兵团入朝参战,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是坚守上甘岭的主要部队。秦基伟指挥十五军坚守上甘岭40余天,顶住了“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击”,把美军牢牢钉在上甘岭前,打得骄横的侵略者只好再在谈判桌前低下头来,从而加速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进程。从朝鲜回国后,秦基伟先...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的总指挥就是林彪,而且战场局势也是比较稳定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参战部队比较单一,不会涉及配合默契的问题,可是淮海战役就不一样了,不仅战争局势是复杂的,而且参战部队的人数也比较多。这场战役的总前委有五人,首先就是邓小平,刘伯承,还有陈毅,以及粟裕与谭震林,一看...
所以呢,不管是辽沈战役,还是平津战役,指挥体系上要么是两个人,要么是三个人,而且挺清晰明确的,谁主要负责一看就知道。不过在淮海战役中,情形却差别很大。首先,淮海战役的总前委班子成员有五个呢,分别是陈老总陈毅、刘帅刘伯承、小平同志,还有粟裕跟谭震林。单从人数来讲,那可比辽沈和平津加起来的总前委人数...
一览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及其主要指挥官 总前委 委员 刘伯承,四川开县(今重庆)人,川军出身,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和国开国元帅。陈毅,四川乐至人,1923年中国共产党,共和国开国元帅。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24年中国共产党,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粟裕,侗族,湖南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除此之外,淮海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中,还有非常特殊的一点:那就是有五大指挥官,分别是邓小平同志、刘伯承元帅、陈毅元帅、粟裕大将以及谭震林同志。“一战五指挥”,这是中国革命史中少有的“大手笔”。也正是由这五位同志组成了淮海战役前敌委员会,统领淮海战役。尽管这五位同志都是能人志士,可战场上总要有一...
值得注意的是,指挥阿夫杰耶夫卡战役是中央军区司令安德烈·莫尔德维切夫上将,他于近日被授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安德烈·莫尔德维切夫上将以擅长攻坚战而著称,是俄军当前少数经受住实战考验的高级指挥官。著名的马里乌波尔战役也是在莫尔德维切夫的指挥下发生的。在马里乌波尔行动开始之前,许多专家对俄军的成功机会持怀疑态度...
从这些来看,邓小平说的没错,他是淮海战役的指挥官,确实指挥过战斗。然而,淮海战役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为了几个阶段。按照粟裕的话来说,共有两个大阶段,一个是“小淮海战役”,另一个是“大淮海战役”。邓小平指挥的,只是“大淮海战役”,只是整个战役的一个环节。而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有粟裕的...
虽然粟裕将军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在战场上经常有十分精彩的指挥调度。但是要从全局来考察问题,协调各方面的解放军作战,而邓公不仅有着极强的全局战略观。在党内、军内的威望也很高,统一指挥调度军队也较为便利,因而中央选择邓公作为指挥官。随着调兵遣将,国共双方在中原战场摆开了架势,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