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保障计划 战役保障计划,组织实施战役保障的计划。根据战役保障内容和实际情况,可综合拟制,也可分项拟制。每项保障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情况、任务、措施和要求等。
由于淮海战役是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进行,并且战役规模大、作战持续时间长、战区广、部队任务和位置变化快,物资供应量和伤员转送量都很大。做好支前保障,成为夺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方面。一 在决定发起淮海战役之初,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就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的方针同战役的作战运筹同时展开。194...
1.群众动员与民工支援:淮海战役中共出动了约543万民工参与后勤保障工作,他们负责运输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修筑道路桥梁,救护伤员,为前线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这种大规模的群众动员是淮海战役后勤保障的一大特色。2.兵站系统建设:华东野战军在战役发起前就建立了兵站系统,确保物资能够根据战役进展和发展需要,...
第21战区保障司令部在战略保障和战役保障方面的实践 第21战区保障司令部是美陆军驻欧洲的保障和装备保障司令部,负责美陆军欧洲司令部的作战保障,同时为美国中央司令部、美国非洲司令部等多个战区提供战略保障功能。由于受各战区在地理位置、政策法规、时区...
战役保障指示 战役保障指示,组织实施战役保障的指示。可以按照战役保障的项目,就侦察,通信联络, 电子对抗,对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的防护,工程保障,战役伪装,气象(水文)保障,交通保障以及战役后方保障等问题分别下达指示,也可综合下达。内容一般包括:情况、任务、措施和要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装备保障纲要》是我军装备管理体制调整后,中央军委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我军诸军种战役军团战时装备保障行动的第一部基本法规,是我军战役装备保障的基本依据,是我军新一代作战条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共设11章378条,覆盖了战役装备保障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的活动,反映了高技术局部...
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体系在战役最后阶段展现出了强大的支撑能力。1949年1月6日至10日的决战中,解放军后勤部门创造了单日运送物资达到1万吨的记录。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是整个后勤系统的高效运转。在碾庄地区,83个补给站在48小时内为前线输送了2.6万箱弹药。补给车队采用昼夜轮换的方式,确保物资不间断运输。在双堆...
1945年9月10日至10月12日进行的上党战役,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个大战役,也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转变过程中初次集中3个主力纵队作战的第一次大战役。此役,我军共歼敌11个师及1个挺进纵队共3.5万余...
2、新保障方式的客观条件 在以往战役规模较小、战线不固定的情况下,后勤保障基本上是就地取给、各区自筹。当战争规模日益扩大,数十万人甚至上百万大军、一个甚至两个野战军集中在一个战区进行长时间的协同作战时,这种简单的保障方式的局限性就显示出来了。如济南战役,仅粮食消耗一项,日均就达2630吨,如此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