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然”原本是《道德经》中描述普通百姓生活的一种状态,高明的帝王施行“无为之治”,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觉得怡然快乐,叫“我自然”;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体现。老子又举出“亲而誉之”,“畏之”,“侮之”三种施政方式和它对比,让帝王明白哪种方法才是治理天下的理想方法。这四种治理天下的方法,同样揭示了人际...
所以,这就形成了那句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里面的有多层意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鬼谷子的那句话:“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的深刻含义。你我心中,自有星辰大海、日月寰宇。我们每个人能做的,是用自己符合“道”的智慧,去践行规律,去影响、启发别人。人的...
百度试题 题目我自然的含义是指() A. 自我成长 B. 不期而至 C. 不劳而获 D. 自由自在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自我成长 反馈 收藏
信就是诚信,统治者信任不足,就会导致百姓失去信任,最后失去信心。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好的统治者,按照“道”的规律治理,顺其自然,悠闲自在,他的号令很珍贵,不会频繁发号施令。当事情做成以后也不居功,而是退居幕后,让百姓得利,老百姓甚至以为一切原本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以天下...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出自《道德经》第十七章。悠字的本义为忧思、绵长的思念。由绵长的思念引申为长远、久远。又表示闲适的样子如“悠闲”、“悠然自得”。“悠兮其贵言”的意思就是悠然自得地,慢悠悠地说话,把每一句话都看得非常珍贵,绝不轻易发表意见。前文...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分析总结。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为结果一 题目 「百姓皆谓:我自然」出自哪里? 答案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自然”中的“我”是百姓还是圣人?先看古人的注解:河上公章句:“‘功成事遂’,谓天下太平也。‘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只自当然也。”“我自然”中的“我”是指百姓。王弼注:“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我自然”中...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w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suì),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领导,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最次一等的,人民轻侮他。诚信不足,就有人民不信任。慎重啊,爱惜言行...
“百姓皆谓我自然”,老百姓都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百姓”一词,在老子时代指有姓有封地的贵族,那时候的平民还不在百姓之列,到了战国之后,“百姓”泛指有自由身的平民,奴隶尚不在百姓之列。直到打破等级制度之后,“百姓”才泛指社会所有人群。“百姓皆谓我自然”,在百姓的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