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前途无限的职业音乐人,凭借对人类音乐痴迷的强烈好奇心重返校园,在认知科学领域取得突破。他想知道,为什么好音乐让人们哭哭笑笑,百听不厌;为什么音乐串联记忆,调动神经,疗愈心情,点亮生活;一万小时理论”在音乐领域的运用,对家长们有怎样出人意料的启示?
这也正是莱维廷写《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这本书的目的,希望能够以科学的视角,理性地阐释“音乐”这件感性的事,以生动的例子传达知识,揭开音乐的面纱,让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能有幸窥见大脑与音乐之间复杂而重要的相互作用。电影《雨中曲》截图 另一方面,也有人在隐隐担心:如果我们真的对音乐...
书中还陈述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来证明得出的脑科学原理的正确性,并以科学思维的方式来说明了音乐是人类最优美的神经冲动。书中所包含的曲目都收录到了歌单,读者可以以此为背景音乐来开启沉浸式阅读。《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虽然属于科普系列,但作者的文笔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并被翻译为18种语言,畅销不止,适合大众...
也就是说,热爱音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哪怕是自认为听不懂音乐的人,和以为自己五音不全就是不懂音乐的人,大家都是天赋型选手,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就像同样兼具响度、音高、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和节拍这七大音乐构成要素,却仍旧有些音乐好听感人,有些音乐就很难听一样,不过是这七大要素不同...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美】丹尼尔·莱维廷🎵“音乐可以教我们如何认识大脑,大脑可以教我们如何理解音乐,而音乐和大脑的结合又会教我们如何更加了解自己。”这本书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详细阐述了“音乐”这一分类里究竟都包含哪些因素。比如音高、音色、旋律、节奏、节拍、和声等等。但关键的是,即使是同一首歌曲...
不久前刚刚读过《我们为什么听音乐》这本书,接着就是这本《我们为什么爱音乐》。 两本书有相通之处,作者都是从热爱音乐艺术走到科学语境,又想用科学诠释自己对音乐的感情。有一句话是表明了这两本书的底线出发点:“所有研究音乐的科学家都肩负着一个责任:悉心呵护他们对音乐的爱。” 谈到科学家对音乐的爱。
莱维廷效应的提出者便是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丹尼尔·莱维廷,他曾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心理学系、科学史系和音乐系任教,对心理与音乐感知的关系深有研究,《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就是丹尼尔·莱维廷的代表作。 享誉世界的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曾说过,“总有一天,心理学家将解译音乐语言。” ...
为了让大家也能体会到这种视觉和听觉相互融合的快感,我把歌单在App上设成了公开,大家在网易云音乐或QQ音乐上直接搜索“我们为什么爱音乐”就能看见这个歌单,这样一边听歌一边读书肯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书里的很多歌名、乐队名和歌手的名字等信息还没有规范的中文译名,所以我把英文原文都标在了后面,如果你遇到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