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指的是东晋时期,大臣王导因未阻止王敦造反,且在王敦询问如何处置周顗(字伯仁)时未回答,导致周顗被杀。后来王导发现周顗曾为自己辩白,深感内疚和悔恨,于是说出了这句话。 ‘我不杀伯仁’典故的出处与原文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一典...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源自《晋书》,讲述东晋时期王导因未替为其辩白的周顗(字伯仁)辩解或求情,导致周顗被王敦杀害,王导后来深感愧疚和悔恨的故事。用来表示虽然没有直接伤害某人,但因自己的某种行为或态度间接导致了对方的不幸。 “我不杀伯仁,伯仁...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东晋时期王导与周伯仁的故事。王导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大臣,他的弟弟王敦却自恃有才,对任何人都很傲慢,甚至对东晋皇帝也不满。因此,王敦被政敌攻击有谋逆之心,王导因此受到牵连,被要求入宫请罪。 在宫外请罪时,王导遇到了好友周伯仁,并向他求助。然而,周伯仁没有理会他,而...
至于为什么会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典故,那就要说说东晋王室司马氏和琅琊王氏之间的事情。 王与马,共天下 西晋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很快就卷入了“八王之乱”的内斗之中,当时的洛阳、长安成为政治斗争的聚焦点,八王也是轮番上场,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反而削弱了西晋实力,于是匈奴人刘渊乘机都攻下长安,...
跟狂士周顗,还没达成心灵相通,结果悲剧了!王导在历史上名声很好,但是面对朋友的“背叛”,他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狭隘,不加分辨地默许王敦杀害了恩人。当王导看到周顗的奏疏,一下明白了周顗的苦心,然而悲剧已经酿成,除了痛哭一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留下的只有后世对魏晋风流的嗟呀!
我不杀伯仁,汉语词语,拼音是wǒ bù shā bó rén,出自语出《晋书·列传三十九》。释义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出处 [ 原文]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语出《晋书·列传三十九》《晋书...
意思是: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为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这个典故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因为眼睛的直观判断,而间接害死了品德高尚、宽厚仁德的大才子周顗,的确让人唏嘘,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索。1、有时候,你眼睛所见的...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东晋名臣王导和周顗。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 ,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于西晋灭亡时建议司马睿移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