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乡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乡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乡白露节气,月亮家是故乡的最明亮。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乡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乡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乡白露节气,月亮家是故乡的最明亮。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杜甫的“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3.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
这句诗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
从艺术手法上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等多个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象征与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戍鼓”象征战乱,“一雁声”借喻孤独与哀愁,使诗句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解释: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断了人们夜晚的行迹,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之声。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http://m.a6shi.com/mingju/ju_1224at.html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语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月夜忆舍弟》一诗.全诗如下: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翻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什么意思。 答案 答: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杜甫 古诗赏析二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