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的是,当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请观音菩萨像回国,船经舟山群岛的莲花洋的时候海面突然兴风作浪,僧人认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后来岛上有位农民把自己的房子腾让出来,供奉不肯离去的观音娘娘。后来才有了这岛上第一座“不肯去观音院”,以及普陀山上的大小佛刹。 寺庙的原建筑早已不在,现在看...
慧锷法师在面对这一困境时,向观音菩萨祷告道:“如果菩萨不愿意前往日本,那么无论菩萨想去哪里,我都愿意跟随,并终身供奉。”当晚,慧锷法师在梦中见到观音菩萨对他说:“如果你愿意留我在此,三日后我将顺风相送。”果然,三天后天气转晴,船只随风漂泊至普陀岛的潮音洞旁。慧锷法师便带着菩萨像登陆。当时普陀岛没有寺...
依从他的誓言,慧锷下了船,带着他的观音圣像在圣岛的东南方海岸登陆,靠近那座岩石嶙峋的海角,海角上有著名的潮音洞。 传说,慧锷受到了一个张姓岛民家庭的热情款待。当他们发现慧锷是一个圣人,他携带的观音像是一个奇迹时,他们很乐意为客人提供食物和住宿。为了履行慧锷的誓言,张立刻把他自己居住的房子改建成一座...
一、慧锷开山 慧锷与不肯去观音的事迹,被认为是普陀山开山最为重要的材料。其事迹大致过程是,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中台顶请得一尊观音像,经明州港(今宁波)启程回国,途经普陀山时,因触礁而不能前行。众人疑惧,认为此观音像与日本“机缘未熟”,遂留于普陀山供奉。此观音像因之名为“不肯去观音”,后人亦建不肯...
1. 慧锷大师,亦称惠锷、慧萼、慧谔,是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的高徒。2. 在唐会昌元年(841年),他首次来到唐朝寻求佛法。3. 会昌四年(或五年),慧锷第二次赴唐,继续他的求法之旅。4. 咸通三年(862年),他第三次抵达唐朝。5. 咸通四年(863年)春,慧锷在五台山中台精舍得到一尊观音圣像...
一代高僧:慧锷大师 普陀山慧锷塑像 慧锷,又译惠萼、慧谔,生卒年不详。日僧,天台宗。五代梁贞明二年(另有唐大中十二年、唐咸通四年两说),从五台山得观音像,将还本国,舟触新罗礁,莲花挡洋,舟蔽不前。锷祷曰:“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有顷,舟行,竟至潮音洞下。居民张氏,目睹斯异...
慧锷与观音佛像的邂逅 相传,在唐咸通年间,一位名叫慧锷的日本和尚踏足中国,开始了他的游历之旅。当他在五台山的一座大殿后院中偶然瞥见一尊檀香木雕制的观音佛像时,他瞬间被佛像那安详的神态和细腻的鬓发眉毛所吸引。慧锷站在佛像前,全神贯注地观摩着,连方丈叫他吃饭的声音都未曾听见。方丈见此情景,不禁上...
并进行了祈拜。普陀山的居民张氏将观音像请回家中供奉,称其为“不肯去观音”。直到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当地政府在张氏故居的原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后世的人们尊慧锷为普陀山佛教的第一代祖师。遗憾的是,关于慧锷的俗名,目前没有找到确切的信息。对此我们深感抱歉。
张姓渔民听说大师要在普陀山建寺供奉观世音菩萨,极为高兴,主动出让自家居住的三间茅屋,与慧锷大师一起经过精心整修,建成一座小庵堂。从此,这尊神态逼真的檀香木佛像就留供在普陀山了,那座小庵堂,起名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锷大师留住山上期间,每日在佛堂内朝暮参拜,普陀山观音道场也由此起兴,并日渐发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