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死刑和废除死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法律理念、实践应用以及对犯罪分子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一、慎用死刑 定义与理念 慎用死刑,顾名思义,是指在适用死刑时要极其谨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这一理念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和对人权的保障,旨在避免死刑的滥用和误用。 法律依据 《...
这一规定严格限制了死刑的适用范围,确保了死刑不会被滥用。同时,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这进一步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刑的慎重态度。 三、体现法治精神 慎用死刑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法治社会中,任何刑罚的实施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并确保刑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意味着,所有判处死刑的案件,都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和核准,以确保死刑判决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法规 综上所述,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条件和设立严格的死刑复核程序,体现了对死刑的慎用态度。这些规定旨在确保死刑判决的公正...
其中的“慎杀”即慎用死刑,它既是我国现阶段死刑司法政策的基本要求,也在立法层面对死刑的配置起着制约与指导作用。 (一)慎用死刑的含义和要求 作为死刑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慎杀”即慎用死刑是指死刑的配置与适用应当慎重而有节制。对于慎用死刑的含义和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应结合中国“慎刑”之...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慎用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政策精神 要准确理解和严格执行“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政策。 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论罪应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要依法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统一死刑案件的裁判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 ...
李晓表示,我国从立法层面不断严格控制死刑适用的范围。在司法方面,这些年总体来讲有四项。一是进一步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自2007年的1月1日,最高法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以来,人民法院牢固树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更加注重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切实贯彻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在办案质量上...
中新网北京5月14日电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取得新进展,国家严格控制并慎用死刑。 白皮书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取消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死刑罪名削减幅度近五分之一。修正案还对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适用死刑作...
毒品犯罪在特定情形下慎用死刑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遵循刑法基本原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毒品犯罪,尽管其社会危害性极大,但并非所有毒品犯罪都达到“罪行极其严重”的程度,因此需要慎用死刑。 二、保护特定人群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其适用必须慎之又慎,以确保司法公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刑法修订的需要 为了适应法治建设的要求,我国刑法在修订过程中对死刑的适用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慎用死刑的原则和规定。 三、我国慎用死刑的法律规定内容 1. 死刑适用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必须...
2025年2月17日,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捍东受贿、滥用职权、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一案,对被告人刘捍东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