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汉语_慎独 : 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
1,慎独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修养方法,但如果过度强调自我约束,忽视心理健康,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过大。2,因此,在实践中应注意平衡,避免走向极端。3,慎独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慎独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通过自我反省和调节,减少焦虑和压力。4,行为健康:在独处时依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东汉清官杨震“四知”箴言拒礼,传为美谈;明朝典史曹鼎写下“曹鼎不可”自警;晚清名臣曾国藩“日课四条”,并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他们无一不是慎独之模范,为后世所颂扬。 “慎独”作为自我修...
慎独,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哲学概念,它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了人在独处时的自律和自我修养。慎独,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准则,更是一种内在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它体现了人类对于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和崇高向往。慎独的内涵在于“慎”,即谨慎、审慎。在独处时,人往往容易放松警惕,忽视自己的言行举止。然而,慎独...
慎独,是一场战胜自己的修行,是一种最高级的自律。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三不欺。内不欺己 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能守住本心,处事谨慎,自我意志坚定,就是慎独。《中庸》中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真诚,就会自然的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后,就一定会真诚。对自己真诚,不自己欺骗自己,是...
《礼记》中有一句话: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坚守底线,不会因为没有人监督而做亏心事。人有一种本性:环境越是私密,人越是真实;犯错的成本越低,人越容易出错。独处见境界,细节彰品性,越是独处,无人监督,越要遵循内心,和乎大道;越是微小,越要谨慎行事,严以律己...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谨慎一点,你会发现自己走得越来越踏实,越来越从容。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对人性的通透,对自身的了解。然后,慎独前行,才能越走越远,越爬越高。慎独,修身养性 一个强大的人,内心一定是强大的。内心强大的人,也一定是通过长期的...
慎微和慎独分别是两个词组。慎独拼音:[ shèn dú ]出处:《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微:谨慎及于细微之处。拼音:[ shèn wēi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慎初: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
慎独,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境界。在纷扰的世间,能够慎独于心,自守清欢,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古人有云:“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慎独,顾名思义,就是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行事,恪守道德规范。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私欲所扰。这是一种高度自律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