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强调的慈悲观,是一种善待自己和他人的心态,一种以慈悲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是一种无条件的、只知付出的爱。下面,我将举出5个例子,证明佛教的慈悲观已经汇聚成一种既强大而又富有人性的伦理准则。 1.同情心和慈悲心 佛教中的慈悲心指的是一种无私付出的心态,是对他人的一种深刻的关怀和关注。慈悲心是一种...
这一教导,体现了佛教的同体大悲精神,为修慈悲观奠定了事例上的基础。修慈悲观概说有三、即; 1,观境;如有逆境现前,苦恼相逼,即生嗔恚,当于此时观世事无常,如梦如幻,再观所现之逆境无一真实,请它不来、留它不住,心中作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自然息灭因逆境所生的嗔恚心。 2,观人;若因自己的善行不被人...
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摩诃止观》说:“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慈悲是透过公理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无我...
佛教中的慈悲,慈悲观的心灵疗效 佛教是一门解脱学,其教义的宗旨,乃在解决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而开演出不同的对治法门。归根究柢,除了解决众生生命轮回的问题外,其次也解决了人类现世心理的现实层面。人间佛教的慈悲教义带给人们安心的灵性治疗,透过宗教 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个人的心理问题,以及人人共有...
大乘佛教提出了一种慈悲观,正是对治心胸狭窄的妙药。慈悲,是包容,是扩大心量。拥有慈悲心,任何痛苦都无法让你动摇。一个没有慈悲的人,往往对许多事情都充满不满;而拥有慈悲的人,无论看到什么,都能从容接纳,心情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宽广。 懂得如何爱人,便是生命觉醒的开始。只有把内心的纷争与矛盾放下,世界才能归...
慈悲观又作慈心观、慈愍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予乐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有三种方法能止息。 一、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 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 对治之道: 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
慈悲观也叫四无量观,分别为慈悲喜舍。原本是小乘佛教中证果的罗汉修福报用的,后来成为大乘佛教用来贬低小乘佛教的理论依据。小乘佛教中,认为四无量心可以对治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对治的烦恼分别是贪,嗔,不害和嫉妒,但是并不能斩断它们,因为斩断烦恼的方法是靠智慧,本质上就是思维见地,而不能...
王母娘娘蟠桃宴会里的名单中有:南方南极观音; 尊神的名单里有: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如来佛祖在盂兰盆法会上,赞其: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就连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指山下的孙...
修行慈悲观的人能够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之苦而发报恩拔苦的大愿愿意将今生及过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祈愿他们远离苦厄悉得安乐 慈悲观是对治嗔恨的微妙法门 慈悲是学佛修行的根本,也是佛陀教化众生应该始终持守的根本。大慈,就是爱护众生,给众生以欢乐;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