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惶不可终日”并非诗句,而是一个成语,最早出现在郭沫若的作品《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中。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描述了抗战时期的情景,提到当桂林和柳州相继沦陷,敌人有向西推进的迹象时,人们普遍感到极度的不安和焦虑,仿佛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极其艰难,令人无法安心度过。这个成语...
惶惶不可终日怏怏何须一生。出自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
【释 义】: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出 自】: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在这桂柳相继沦陷,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 【近义词】: 临危不惧 处之泰然 无所畏惧 【反义词】: 惊恐万状 惊惶失措 闻风丧胆 ...
【出处】:出自郭沫若《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在这桂柳相继沦陷,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作者】: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
出自《楚辞》,意思是:孔子离开故国四处流浪,去其他国家游说传教,每天惶惶度日像丧家之犬,没有结束的一天。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