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蜇 百科释义 报错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着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的状态。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
“惊蜇”是一个古词,“蜇”是指虫类的刺或咬,而“惊蜇”则是指突然被虫子叮咬、刺伤所带来的惊恐或疼痛感。这个词语也往往用来形容人们突然受到强烈的惊吓或震动时的状态。有时候,“惊蜇”也可以用来表达恐惧、不安或紧张等强烈情绪。“惊蜇”这个词语的形象描述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一种突然而强烈的刺痛...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3月5日-3月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 其直接含意是指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虫类动物开始惊醒,要出土活动了。 “蛰”是指动物冬眠时候,潜伏在泥土或洞穴...
1、惊蛰[jīng zhé],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2、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
【蜇•蛰】是“惊蛰”还是“惊蜇”?被蜜蜂刺了,用“蜇”还是“蛰”?很容易混淆。这两个字音形相近,很难辨析并记住。我用的是联想记忆法:“蛰”中的“执”表捉拿,被捉拿的就要躲藏,故动物躲起来冬眠用“蛰”,如惊蛰zhé。蜜蜂蜇人后其刺针会折断留在人的肌肤里,这就记住“蜇”的上部为“折”。 ...
俗话说:“良药十分,不如荠菜三分。”荠菜,是惊蛰节气最有代表性的野菜之一。它不仅能去水肿,祛寒、养阳的作用也很强。对调理肠炎、感冒发热,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湿热、痰湿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多吃这道菜。 当然,胃酸过多的人还是少吃为妙。 吃玉米:解春困 ...
1.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时亦称“启蛰”。2. “蛰”指的是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的状态。3. 在惊蛰这一天,有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等传统习俗。
惊蜇 首页>汉语词典 《惊蜇》 词语惊蜇 拼音jīng zhē注音ㄐㄧㄥㄓㄜ 解释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更多:https://www.bmcx.com/。 其它“惊”字典“蜇”字典
惊蜇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 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时值公历的三月五日左右,太阳黄经为345度。此时,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蛰伏于地下的冬眠生物开始出土活动。该节气内,我国 惊来自蛰节气淮北地区平均气温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雨水"节气升高3℃或以上。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乍冷乍暖是惊蛰节气天气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