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
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葬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中国古尸》一书中指出,悬棺葬最早出现在福建崇安武夷山,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这种葬俗主要流行于古代的越、濮、僚等民族,他们多生活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中,因此形成了将棺木悬置于悬崖峭壁上的习俗。悬棺葬的起源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
首先,可能是因为信仰问题,先民有着广泛的神灵信仰,他们认为天上住着神仙,人死后可能有机会上天,所以,这一些先民们为了能够更好的接近神仙,于是死后被葬在悬棺之中。或者说他们的灵魂能够被神仙接走,而位列仙班。其次,可能为了防虫害。南方因为湿气大,棺木容易腐朽,这样,一旦土葬,埋入土中的人也会很快腐烂...
悬棺葬,拼音:xuán guān zàng,悬棺葬的意思:古代一种盛行于中国西南方少数民族的特殊丧葬形式。分布遍及四川、云南、贵州、江西、福建等十三省。特点为将棺材放置在陡峭的山崖中,棺材的一半或全部暴露在崖外,有如悬挂在半空中,故称为「悬棺葬」。
僰人悬棺葬,又称珙县悬棺,俗称挂岩子,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地区,是宋朝至明朝时期的古代崖葬墓群,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僰人悬棺葬分为麻塘坝悬棺葬和苏麻湾悬棺葬两部分,共存悬棺二百六五具,置棺高度一般离地10—30米,最高可达110米左右。棺材头大尾小,多数系楠木挖成...
武夷山悬棺葬,位于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第四曲,同天葬、水葬一样,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武夷山悬棺葬,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事件摘要...
在我国的华南地区,悬棺葬是一种特别的墓葬形式,遍布在闽赣交界处的武夷山、浙南金衢与温州、湘西沅江和沣水、鄂西川东长江三峡、鄂西南清江、川南南广河与滇东北金沙江、川黔湘鄂交界处的乌江与西水、湘南桂北的湘江以及桂西南左右江等地区。各地悬棺葬年代不同。福建武夷山的最早,商周时期就有了,而江西贵溪仙岩...
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我国古代南方民族中的百越 、干越、僚人 、僰人 ( 音bo)人都有悬棺葬的习俗。其中 ,知名的有川南的僰人悬棺和福建的船形悬棺 ,规模和存留量以僰人悬棺为最。三国时期, 吴国有一位地方官员沈莹,他著有一书 《临海水土志》 。书中写道:“安家之民, 悉依深山, 架立...
人们以武夷山崖葬为基础做了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做到悬葬。第一种方法就是“栈道运棺”。就是先修好了栈道,然后把悬棺运入岩洞之中。这是人们根据在某些河岸岩壁缝隙地方发现残留的木料而推测出来的。认为人们可能以人畜的力量把棺木顺着铺好的栈道运进岩洞。这些木料就是安置棺木后没拆除干净而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