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国故里是河南信阳市AA级景区,占地面积是13000平方米,开放时间是早8:00-晚6:00。息国,周代的诸侯国,姬姓,侯爵,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息国国都在今河南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夏商时期,已建立了息国,号称千乘之国,北结齐郑、南抗荆楚春秋时,后楚文王攻灭息国。简介 息县历史...
息国,一个相当古老的方国,它在商代就已存在在豫南地区,与商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与商王保持婚姻关系。商朝灭亡后,因息国与商朝特殊关系,息国被周灭亡,并将周文王的儿子分封于此,也称息国。姬姓息国的活动中心主要在今天息县境内,公元前683姬姓息国被楚国灭亡,因息国地理位置重要,楚王并没有将其分封出去,...
至于息国的确切位置,出土文物已经给出了答案。根据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文物分布,学者们断定息国当年的版图就在今天河南罗山县和息县一带。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商代息国处于罗山境内,到了西周时期被重新封邑,才东迁到现在的息县,因此也被称为"新息"。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周代时期的息国是在商代的基础上重新建立...
也即蔡国和息国唇齿相依,这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互相拆台,最后只会便宜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楚国。并且,楚文王在占据息国的疆域后,没有将其分封给楚国的卿大夫,而是以息国为基础设立了息县。通过建立县制,促使楚国君主可以直接掌握远离楚国核心区域的疆域,也即这些县的管理者,都是楚国君主直接任命的,不会成为卿大夫...
《息国》是唐代诗人汪遵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原文 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作者简介 汪遵(生卒年不详),一作王遵(据《全唐诗》),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唐代诗人,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
息国故城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一带,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 息国概述图 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在如今的息县地区,分封他的弟弟羽达(周文王的第三十七子)为息侯,建立息侯国。息国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所以历史上对息国的国君并没有过多的记载。息国国君是侯爵,所以其国君统一被...
”的记载,可知息国为伯爵,周代姬姓息国就是在商代息国的基础上重建的。商代息国的确切位置应该就在今河南罗山县、息县一带,也有说法认为商代息国在罗山境内,西周重封时东迁至息县境内,称为“新息”。虽然经过考古掌握了古息国一定的信息量,但还有许多地方成谜,比如商代息国的姓氏、何时立国、首封君等等。
息国故城遗址位于今息县城西南5公里处,即今城郊乡徐庄村青龙寺。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古籍记载 据《息县志》载,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大封诸侯,息侯国由此始,故称息国。《水经注》卷三十载“淮水东径故称息城南”。清嘉庆《息县志》载“息之得名自周始,...
通过以上息国周边国家情况介绍,可以大致看出,息国当时的疆域不大,与现在的河南省息县的面积应该是大致相当。其疆域应该是:东面包括今淮滨县中、西部(即淮河以北土地),其中北部有赖国的地域;东、北以洪河为界与安徽省阜南、临泉居邻,南部应该是以淮河为界,东南分别是潢国、弦国的地域,如果息国在淮南(这里指的是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