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了一批新出土的战国楚简(简称上博简),其中有一篇道家佚书《恒先》,与强调大道无为的《道德经〉不同,《恒先》更强调万物的自生自作,堪称《道德经〉的姊妹篇。 一、《恒先》原文 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
《恒先》下篇原文: 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 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 天道记载唯一以犹一,惟复以犹复。 恒炁之生也,因之大作,其炯庞不自若,作用有果与不果,两者 不废。 举天下之为也,无掖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 举天下之性也,同也。其事无...
先,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的,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先;上代;先前。 恒先名字寓意风趣、沟通能力强、有威严,也寓意为人善良,心地纯净,做事踏实,必有幸福美满人生。 恒先名字重名率高吗? 在每一亿人口中,约有 25 万人使用恒字; 23 万人使用先字。
《恒先》篇出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包含有恒、气、有、复、性、名、言等哲学概念。据李零教授认定,这是一篇首尾实具的道家著作。本文就是结合传世文献《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对其中的“恒气”作一探析,仅以此示教于方家。
【编者按】:《恒先》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楚简(世称“上博简”)中的一篇,全文510字,写在十三根竹简上,其中第三根竹简的背面写有篇名“恒先”。经C14测定,该竹简抄录于公元前221年之前,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距今已经2300多年! 该篇由清华大学李零教授首先释读,是为第一种解读版本;后来,山东大学庞朴教...
恒先无有,朴、清、虚。朴,大朴;清,太清;虚,太虚。这段话,完完全全是道家的心法。而且,它与马王堆帛书中出土的黄老道家经典《黄帝四经》之《道原》篇的开头几乎雷同。《道原》篇也是以“恒先”二字开头的,但更加强调和突出了一个“虚”字。恒先之初,迥同太虚。——《道原》很多人以为,《恒先》...
三、“恒先无有”的重新解释 在理解《恒先》文本的诸多差异中,如何解读首句“恒先无有”,值得进一步探讨。 理解这句话的首要分歧,是“恒先”是否一独立概念。李零先生的《说明》指出,“'恒先’是'道’的别名。”“'恒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作为永恒创造力的'道’。”⑨把“恒先...
《恒先》中篇表达了作者的名事观,提出"域→黑→有→性→音→言→名→事"的事物演化序列,并以" X 非 X ,無謂 X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名称代表实物、名实合一的哲学理念;也可理解为本来就没有 X (域、有、性、音、言、事)这些名称,它们只是哲学概念词语而已;名称首先起源于意义,然后人通过类比学习可理解它...
恒先原文和白话译文恒先原文和白话译文恒先原文和白话译文《恒先》原文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昔者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气是自生,恒莫生气,肯铀董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