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角介绍:古代“总角”指的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童年时期。在我国古代时,人们总把幼童的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总角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之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人对不同年龄孩童的称呼:1、...
解析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 反馈 收藏
总角的意思是: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总角,汉语词汇。拼音:zǒng jiǎo,释义:中国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总角是八岁女、九岁男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以后就称童年为“...
一、“垂髫”和“总角”表示的发型不同。“垂髫”指的是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说文解字》对“髫”的解释就是“小儿垂结也”,意思是:“髫”表示儿童头发下垂。这种“垂髫”是儿童的一种生长期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自然下垂的头发。后来引申为儿童或者童年。而“总角”则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就是在儿童的...
总角:七八岁到十四岁;因为古代这个年龄的孩童,将头发从中间分开,扎成两个小辫挽起来,像羊角一样,所以总角代指这个年龄的孩童;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因非壮年而称为“弱冠之年”;古语说: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所以将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称...
总角,汉语词汇。拼音:zǒng jiǎo释义: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总角,意思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年龄段是:八九岁至十三岁。《礼记·内则》:“拂髫,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
1 古代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