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药通过炮制加工加强或削弱了本身的性味,也就加强或改变了归经。比如经过盐渍或盐炒的药物,比如厚朴、黄柏、泽泻、附子,加强或增加了入心肾的功效;经过酒洗、酒炒的药物比如柴胡、白芍、当归等,增强了入肝辛散酸收的效果;炒焦的药物,大多改变了原来的性味,比如荆芥炭、茜草炭、棕榈炭、焦三仙等,变...
性味,①指藥物性質和氣味。即四氣五味。中藥的性質和滋味。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四氣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又稱四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藥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藥性平和。一般寒涼藥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證。溫熱藥多...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对于有些药物,温,热,寒,凉,大寒,大热,微温,微寒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区分。还有些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范围。四气(性)从本质而言,实际是寒热二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 ...
平性食物山药、甘草、白果、芡实、天麻、枳椇子、茯苓、莲子、黄精、黑芝麻、榧子、酸枣仁等。性平的食物,其寒热之性不显著,一般情况下都可选用,尤其对素体虚弱,或久病阴阳亏损,或病证寒热错杂者,较为适宜。 食物的“五味”按需选择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 分类食材功效注意辛味姜、...
性味的意思是指药物的性质和味道。性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在这部古代医学经典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各种药物的性质和味道,以及它们对人体的影响。这些描述为后世的中医药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在中医药学中,性味主要分为五种:寒、热、温、凉和平。这五种性质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
其味苦咸,其性寒,能清营凉血止血,平肝养血,为凉血止血之要药,善治血热妄行的出血证。还具清心安神,解大热,去血毒、镇心神等作用,用于温热病所致的神昏谵语、口渴以及热毒炽盛的斑疹、痘疹,既能清热又能[安神定惊。犀角处方出现极少,十八反十九畏中曰:“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说的就是...
性味是中医术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药物的性质及其所带来的功效。性味的描述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性、味、归经、功效。其中性指药物的性质,如寒、凉、温、热等;味指药物的口感,如苦、甘、辛、酸、咸等;归经指药物最适合治疗哪一部位的疾病;功效则是指药物的主要作用及其配伍。性味是中药学...
因此,我一直以来都想整理一下大家生活中常见食材的性味,再加上注释,用来帮助病人了解自己的体质可以吃哪些食材,需要避开哪些食材,这点对我们健康其实非常重要。毕竟病从口入。药物有四气,也叫四性(寒热温凉以及平性)五味(酸苦甘辛咸),同样食物也有,寒性凉性食...
凡运用中药性味理论概括方药配伍,从而指导临床用药的方法,称为性味配伍法。例如《伤寒论》中论述太阴病的治则时指出:“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和《金匮要略》中说:“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都堪称典范。综观大论在性味配伍法方面的运用,大约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