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品》是唐代韩愈关于人性的学说,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韩愈写有《原性》篇专论这个问题。文中提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将先天的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划分的标准在于是否具有仁、义、礼、...
韩愈的“性三品”说 中国古代的心性理论集中在有关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上,先秦时期的人性理论已经形成了四个主要流派: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到了两汉时期,性无善恶论发展为扬雄的人之性善恶混,性有善有恶论发展为董仲舒、王充的性二品。韩愈主张性二品,所以,人们往往...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从“天人合一”出发,提出“性三品”说,分别指的是()A.天子之性、平民之性、劣民之性B.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C.上民之性、中民之性、下民之性D.圣
性三品说名词解释 韩愈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上等的人性是善的,合乎道德的,中等的人性是可善可恶的,道德不完全;下等的人性则是恶的,毫无道德可言。他认为人皆有性有情。性有三品:上品之性是由于生来就有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俱全;中品之性是由于五德偏差不齐,所以可善可恶;下...
性三品说,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的人性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载于《春秋繁露》。上品是“圣人之性”,受命于天,近于全善;中品是“中民之性”,可善可恶;下品是“斗筲之性”,瞑而未觉,近于全恶。关于人性论,在董仲舒之前,已有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习染说,孟子建立在“四端之...
性三品说是汉唐人性论的主流,学者们都力图解决性善性恶之争中所暴露出来的理论矛盾。 性三品说最早由董仲舒提出。在他“天人相副”的感应论前提下,天赋的仁与贪两性落实到人,由于比例不同形成了三品。可认为是对性善性恶二论的综合。 董仲舒以后,王充以人与生俱生的元气的禀赋论证人的善恶差异。从先、后天关...
1.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1) 论人性——“性三品” 说韩愈的《原性》 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 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 说, 提出“性三品” 的主张, 为宋朝朱熹的“明天理、 灭人欲” 做了铺垫。①人性分三品。 上品之性为善性; 中品之性可善可恶, 尚未定型; 下品之性为恶性。②人性中有性, ...
性三品说最早由董仲舒提出。由于“人副天数”,天赋的仁(善)与贪(恶)两性落实到具体的人身,由于配合和比例的不同形成了三品(三等),即先天性善、不教而成的上品圣人之性;先天性恶,教亦不能善的下品“斗筲之性”和先天有善有恶、教而后能善的中品“中民之性”。在这里,董仲舒对儒家人性论的重要改造加工,是...
“性三品”论是说有些人性善,有些人性恶,而多数人在善恶之间。 世硕所谓性的意义不甚明确。他所谓性旣包含善性与恶性,可以说包括不同方面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可能性的综合体。韩愈认为上品的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即认为上品具有先验的道德意识,下品缺乏先验的道德意识,中品具有一些先验道德意识而不完备,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