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择说 摘自:佛学大词典 梵名Tarkabha^s!a^ (论理之语言)。墨克萨卡拉笈多(梵Moks!a^karagupta ,十一世纪顷)着。本书系扩大法称(600~660 顷)以降佛教论理学之问题领域,并深入发展至最终阶段的佛教论理学纲要书。内容分三章,即:现量(梵paratyaks!a )、为自比量(梵sva^rtha^numa^na ,或作推理)、为...
“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余施,设有所施,现不殷重,不现殷重,乃至迟缓,而不急速,然不嫌恨。由此因缘,不生恚恼。又于受用所得物时,不戚不念,无损害心,及瞋恚心。如是不为瞋恼所恼。”如果那个施主自己不布施,还阻碍其他人布施。或者即使是布施,态度也恨轻慢,布施的物品也是粗劣的、缺少的,拖延...
”这里所讲的“名色”,指的是五取蕴。《披寻记》中解释,“此说见道位中于五取蕴证苦现观,名观见苦。当于尔时,得苦法智忍及苦法智,苦类智忍及苦类智;于现见、不现见五取蕴中尽见为苦。然于集谛所/有贪爱,由失念故,或起现行,暂作意时速能除遣;由是说言由意乐故皆说为断,非拔随眠名...
思择:小心成为佛油子,会说不会修 油子,北平方言,指阅历丰富,且熟悉情况的狡诈人物, 也称为「油杓儿」。 【如果只是研究佛法,不修,很容易因为想象而错过】 学习佛法,如果只是在理论的部分涉猎研究,其实蛮难的,因为佛法的重点在于正确的修,只有站在实际操作角度,实践止观修法,才有机会了解法义的全貌。 就好像...
五相思择大乘经起因缘说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p0290 更多:https://www.bmcx.com/ 瑜伽七十五卷十页云:复次当知由五相故,思择大乘经起因缘说。谓为于说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说。为摄众故;起第二说。为于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说。为叙事故;起第四说。为欲宣说真实义故,及多所作故;起第五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不亦说乎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③好之者不...
前面是一种要义,还有第Ⅱ种要义。第Ⅰ个颂中讲,“诸欲”是指“应说”的相,是凡夫所贪爱执着的,待时显现的欲的相貌。因为这个欲,不是想要的时候,就能立刻得到。需要先有言说,就是先要有这样的想法,而后再去追求,凭借众多的因缘,等到得到了,才能有所受用。众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妄想分别,有这些贪爱...
思择应说体义伽他(四)——《瑜伽师地论》笔记(六四六)(卷十七)“此即成就清净尸罗,及清净见。何以故?由见颠倒,发起于慢,慢所持故,与余沙门、婆罗门等,共兴诤论。由此因缘,说如是见,为诤根本。”接下来解释第三个颂,“若计等胜劣,彼遂兴诤论,于三种无动,等胜劣皆无。”这个出家人,...
”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
睿亲王多尔衮帅师伐明,文程上书言:中原百姓蹇离丧乱,备极荼毒,思择令主,以图乐业。曩者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图,因怀疑贰。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顺治二年,江南既定,文程上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