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择说 摘自:佛学大词典 梵名Tarkabha^s!a^ (论理之语言)。墨克萨卡拉笈多(梵Moks!a^karagupta ,十一世纪顷)着。本书系扩大法称(600~660 顷)以降佛教论理学之问题领域,并深入发展至最终阶段的佛教论理学纲要书。内容分三章,即:现量(梵paratyaks!a )、为自比量(梵sva^rtha^numa^na ,或作推理)、为...
“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余施,设有所施,现不殷重,不现殷重,乃至迟缓,而不急速,然不嫌恨。由此因缘,不生恚恼。又于受用所得物时,不戚不念,无损害心,及瞋恚心。如是不为瞋恼所恼。”如果那个施主自己不布施,还阻碍其他人布施。或者即使是布施,态度也恨轻慢,布施的物品也是粗劣的、缺少的,拖延...
“彼圣弟子,虽于他所显扬自宗,催伏他论,然于诸法,唯为法性,缘于慈悲。谓当云何若有于我所说妙义,一句领解,如是如是正修行者,令彼长夜获得大义利益安乐,亦令如/来正/法久住。不依见慢,及为利养恭敬因缘,而兴诤论。”这样的佛弟子,虽然会为了显现、宣扬佛法的道理,破斥、降伏其他的邪知邪见...
油子,北平方言,指阅历丰富,且熟悉情况的狡诈人物, 也称为「油杓儿」。 【如果只是研究佛法,不修,很容易因为想象而错过】 学习佛法,如果只是在理论的部分涉猎研究,其实蛮难的,因为佛法的重点在于正确的修,只有站在实际操作角度,实践止观修法,才有机会了解法义的全貌。 就好像去了解一颗钻石,在自己真正摸到之前,...
五相思择大乘经起因缘说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p0290 更多:https://www.bmcx.com/ 瑜伽七十五卷十页云:复次当知由五相故,思择大乘经起因缘说。谓为于说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说。为摄众故;起第二说。为于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说。为叙事故;起第四说。为欲宣说真实义故,及多所作故;起第五说。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亦说乎 说:f②人不知而不愠愠:③传不习乎传:④必有我师焉焉:⑤博学而笃志 笃:(2)翻译下列句子。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择其
《披寻记》中解释,“谓如前说,断名色中贪爱及慢,名断名色爱慢。心善解脱,便于自身、自身众具、缠及随眠皆悉永断,是名无着。离爱、离骄、离诸放逸,名烟寂静。不为贪嗔痴恼所恼,是名无恼。于妙财物及与寿命无有希望,是名无希。如是无着乃至无希,唯出世间、唯阿罗汉自内所证,是故于此于彼...
接着解释第Ⅰ个颂,第三句颂中讲,“不了知应说”。《披寻记》中解释,“谓彼诸欲似常显现,而实非常,故说无常。似我显现,而实无我,是故说虚。似净显现,而实不/净,是故说伪。似乐显现,而实唯苦,故说空无有实。由此诸义,宣说诸欲名为妄法。彼才生已,任运灭坏,而非常住,是故亦名败坏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不亦说乎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③好之者不...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人不堪其忧②不如乐之者③未若柳絮因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