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有这三种人来见孔夫子的,虽少必作,做是动作,指的是站起来相迎。只要有这三种人,即使比我年少,我也一定站起来相迎。那个时候是讲周礼的,年长者是坐在那里相迎的。但是这里孔夫子提到了,只要是这三种人,即使比我年少,我也一定会站起相迎。 “过之必趋”,趋:是指的小步、快步疾行。那个时候小步、快步疾...
进①必②趋,退必迟③。问④起⑤对⑥,视⑦勿移⑧。 【注释】 ①进:本义指前进,后引申为超过、走进、推荐等释义,此处指近前面见。 ②必:多用作肯定,表示必然、一定要,这里表示必须、一定要。 ③迟:本义指慢慢地走,后引申为迟到、犹疑等释义,此处表示迟缓、缓慢。 ④问:多表示问候、审讯,这里指问话、问询。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题解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时时处处以礼待人,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家有丧事者的哀悼,对盲者的怜悯,对尊重者的敬重,都是以礼相待。孔子之所以这样做,并身体力行,是因为他想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注释 1.齐衰:丧服,古时用麻布制...
《弟子规》讲“进必趋,退必迟”,这是日常生活中的进退之礼。“进必趋,退必迟”遇到长辈的时候,或者长辈叫唤自己,要快步上前,离开的时候,步伐要慢些,以免长辈以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也避免长辈还有事情要交代却找不到人了的情况。《礼记·曲礼上》曰“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与《弟子规》的...
“作”就是变了脸色,也就是态度严肃起来。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
“出其所必趋”这一成语,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是:“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这里的“出”是指预先占据有利地形或态势,“必趋”则是指敌人必然前往的地方。 在古代战争中,指挥官要善于观察敌情,通过对敌人兵力、动向、意图等因素的分析,预判敌人下一步的行动方向。然后,迅速将自己的兵力部署到敌人...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的意思 1、原句: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2、翻译:有事要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3、出处:《弟子规》。 4、理解:孩子对人讲话时眼睛不专注,代表他的心没有恭敬,心不在焉,...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 孔子对于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的人和盲人,如果遇见了,尽管他们年轻,必定从坐席上起身; 在他们身边走过的时候,必定紧走几步。 齐衰(音资崔):丧服之一。 冕衣裳者: 穿戴整洁的贵族。 冕为帽,上为衣,下为裳。瞽者:盲人。 朱熹《集注》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句话字面的意思:“进必趋”,进:指“上前”;趋: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意思是“小步快走”;“退必迟”,迟:缓慢;“问起对”,起:由躺而坐,坐起;由坐而立,站起。对:回答,多用于对上级的回答或问话;“视勿移”,视:目光。移:移动。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走上前...
《弟子规》学习笔记:进必趋,退必迟。 见到长辈,我们要马上快步走向前去行礼,退下来的时候动作要迟缓。体现的精神是恭敬和厚道。 试想,假如见到长辈走上前来,我们大摇大摆,慢慢地踱步踱上去,就显得无礼。事实上只要我们心里真正尊敬对方,远远看到对方,必定是快步向前,一点也不敢怠慢。心存恭敬,那么自然而然就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