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 孔子对于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的人和盲人,如果遇见了,尽管他们年轻,必定从坐席上起身; 在他们身边走过的时候,必定紧走几步。 齐衰(音资崔):丧服之一。 冕衣裳者: 穿戴整洁的贵族。 冕为帽,上为衣,下为裳。瞽者:盲人。 朱熹《集注》云...
上见字又兼指此见之与下过之言。或以子见齐衰者为句,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为句,如此分句,则下文过之必趋四字应移冕衣裳者之前始是,今不取。 虽少必作:作,起义。其人来见,虽年少,孔子必自坐而起。过之必趋:过之,谓孔子行过其人之前。趋,犹疾行。古人以疾行示敬。 昔宋儒谢良佐,尝举此章,及《师冕...
“趋”,是一种趋避,趋让,避让,辞让礼。孔子礼让齐衰者,是因为其有衰丧急事,趋避他们,是对遭丧事的人表示同情;礼让冕衣裳者,以其有政务正事,是对国家官位表示尊重;礼让于瞽者,以其有不便而让之,虽瞽者不能视见我之礼让,然我亦为之,平等待之,是礼必周,必让,是不欺心也。礼让瞽者,也是对...
《弟子规》讲“进必趋,退必迟”,这是日常生活中的进退之礼。“进必趋,退必迟”遇到长辈的时候,或者长辈叫唤自己,要快步上前,离开的时候,步伐要慢些,以免长辈以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也避免长辈还有事情要交代却找不到人了的情况。《礼记·曲礼上》曰“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与《弟子规》的...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里提到了三种人,孔夫子见到这三种人相对应的反应和动作。 第一种人“齐衰者”,齐衰者:指的是穿丧服之人。第二种“冕衣裳者”,冕:是冠,头上戴的帽子。衣裳: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有冕,并且有衣有裳者,通常都是达官贵人,大夫以上的官位...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的意思 1、原句: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2、翻译:有事要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3、出处:《弟子规》。 4、理解:孩子对人讲话时眼睛不专注,代表他的心没有恭敬,心不在焉,...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题解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时时处处以礼待人,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家有丧事者的哀悼,对盲者的怜悯,对尊重者的敬重,都是以礼相待。孔子之所以这样做,并身体力行,是因为他想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出其所必趋”这一成语,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是:“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这里的“出”是指预先占据有利地形或态势,“必趋”则是指敌人必然前往的地方。 在古代战争中,指挥官要善于观察敌情,通过对敌人兵力、动向、意图等因素的分析,预判敌人下一步的行动方向。然后,迅速将自己的兵力部署到敌人...
意思是: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出处】《弟子规》——清代·李毓秀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①必②趋,退必迟③。问④起⑤对⑥,视⑦勿移⑧。 【注释】 ①进:本义指前进,后引申为超过、走进、推荐等释义,此处指近前面见。 ②必:多用作肯定,表示必然、一定要,这里表示必须、一定要。 ③迟:本义指慢慢地走,后引申为迟到、犹疑等释义,此处表示迟缓、缓慢。 ④问:多表示问候、审讯,这里指问话、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