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给出的答案是:乡里善良的人好之,乡里不善的人恶人,即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不好,这样的口碑才是最佳的。为什么众好众恶必察呢?因为如此一边倒的评价,事出必有因。各种注释中罗列了几种现象,或特立独行之人容易犯众怒,或有人为了大义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遭众恶,或私下违道明里干些沽名钓誉的人获众...
【解析】你好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众人厌恶他,一定要仔细审查;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仔细审查。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厌恶还是欢迎,我们都应该仔细分析他受欢迎或被讨厌的原因。深一层的含义是,君子应当明辨是非,不从众。相关推荐 1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句话...
zǐ子yuē曰::zhòng众wù恶zhī之,,bì必chá察yān焉;;zhòng众hào好zhī之,,bì必chá察yān焉。。 译文 孔子说:“当一个人受到众人的普遍非议时,我就需要对他进行仔细的观察;当一个人获得众人的普遍喜爱时,我也需要对他进行深入的了解。”
【15-28】子曰:“众【1】恶【2】之【3】,必察【4】焉【5】;众好【6】之,必察焉。”【注释】【1】众:人多为众。【2】恶:这里指,不喜欢,认为不对,认为错了,排斥。【3】之:某一个个体,某人某事。【4】察:仔细察看,研究。【5】焉:什么,为什么,详情,怎么回事。【6】好:这里指,...
总之,“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是一句极具智慧的格言。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众人的厌恶和喜爱时,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的能力,不被外界舆论所左右。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实践和验证,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我们的观点和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做出正确的决策...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是出自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也就是说对一个人的评判不应该以众人的是非标准来决定,需要自己去考察和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此,可以提炼出对人对事要认真考察、全面了解,还要有独立思考判断的...
《论语卫灵公》15.28,孔子说,众好之,必察焉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本章也是讲君子识人用人的方法,只不过是从对待旁人的角度而言的。众人厌恶一个人,并不代表这个人真的恶。众人喜好一个人,并不代表这个人真的好。荷花还有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细品《论语》15.28必察焉|不可人云亦云 卫灵公第十五总第406章 原文#热点引擎计划#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一个人,就必须对他做进一步的考察了解;大家都认可一个人,同样也必须对他做进一步的考察了解。”解读 众口一辞评价人未必准确,必须作进一步了解...
名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 解释:众人讨厌的,一定要查清缘由;众人喜欢的,一定要知道原因。 赏析: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必须要亲自考察,弄清原委,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卫灵公篇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