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德”字则由“彳”(行走)与“直”(正直)组成,代表“行得要正,看得要直”。古代人们将“德”定义为“行正、眼正、心正”,即行为正直、眼光正视、内心正直。这种具体而清晰的定义使得“道德”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明确的行为规范。相比现代对“道德”的抽象定义,古人的观念更为具体,更易于...
心正才能念正,念正才能行正,行正才能事正。 🚀 事情的正义性源于内心的正直,如果心不正,那么后续的一切都是虚无。判断事物的善恶忠奸、是非黑白,只需看发心。💡 发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最终走向,也决定了人生命运的前途未来。例如,制药的初衷是为了救人,如果心不正,药物就可能成为穿肠毒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
但无论我们对成功怀有怎样的渴求,真正能够被人尊重,于己问心无愧的成功,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一个字:正。心正才能念正,念正才能行正,行正才能事正。事正的源头必须要从心正开始,心若不正,后面的一切都是虚空,更遑论成功?比如:制药是为了救人,心若不正,那药就成了穿肠毒药;种粮是为了活命...
心正,就是要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为人处事,决不能心胸狭窄、心怵不正,要少琢磨人,多琢磨事,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身正,就是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自觉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自身地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行业...
心正则行正,行正则果正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越是成功人土越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正是由于他们心正身正,拥有好的德行,即使面对诱惑和权势也总是能坐得端、行得正,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人并不一定能取得大家眼中的“成功”,但是一个攀权附势、毫无原则、德行恶劣的人一定不会有所作为。...
所以,“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正”。所谓“心正”,是能够为个人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的人之根本原则。当我们自己成为一个心正的人,便不会嫉妒他人,也不会处心积虑地去排挤、陷害他人,更不会因生活中的种种得失而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使自身陷入困境、焦虑的痛苦情境中。相反,我们会以宽容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
心正、笔正、行正、一身正气——常亚芹 心正则笔正,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内心的正直和纯净会反映在个人的艺术创作中。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东方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状态的体现。常亚芹书法家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正气和力量,正是源自于他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 来源:国学常识 编辑:建老真人 【孟子其书】 一个人顶多有七八尺高,姚明就算得上是巨人了,可孟子切不这么认为,他说:人的体内有一种东西,能顶天立地,高大无比。 一个人顶多能走几千里,郑和就算得上是航海家兼旅行家了,但是孟子他却说,人的体内有一种东西,可以充满于天地四方...
世间法中的“正心”要求你做到为人端正,其中,“端”是规规范范、四四方方,“正”是不歪斜,这是正心的基本要求。而且,你不但要在行为上正派,心也要正派,这才做到了真正的端正。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广告,广告的主角五官长得不错,但就是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说不清为什么。有个朋友看了这个广告后,说这个人的心...
党员干部要做到“心正、身正、行正”,是新时代对党员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具体体现。这“三正”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高尚品质和职业操守。 心正,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心正意味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